/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消费金融创新如何跨越红海?社科院杨涛提出“3+10”战略

消费金融创新如何跨越红海?社科院杨涛提出“3+10”战略

发布时间:2016-12-02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消费金融创新如何跨越红海?杨涛提出“3+10”。3个基础战略包括:从“被动式”的消费金融到“主动式”的消费金融,第二点是“非理性扩张”到风险可控、环境可控的消费金融,第三从碎片化的消费金融到平台化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

11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消费金融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表示,当前消费金融市场是低水平、低规模的红海,但仍有巨大的蓝海潜力。

目前,消费金融的供给小于需求的缺口仍然比较明显,消费金融的前景非常巨大,但需理性看待,不是简单地给整个居民部门加杠杆,而是进行结构化的杠杆优化,杨涛建议,要避免恶性竞争,也要避免非理性消费泛滥。

消费金融是给居民部门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让他们加杠杆,来使得他们更多消费。首先,从整个社会的杠杆分布来看,居民部门加杠杆还有一定的空间。其次,相对而言,对居民消费加杠杆比起对居民股市投资等等途径加杠杆,风险更可控。但要注重的是整个居民资产负债表要建立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因此不仅从数量上讨论加杠杆,更重要的是结构上对杠杆进行优化,不同的人群加杠杆的潜力与风险特征有较大差异。

消费金融创新如何跨越红海?杨涛提出“3+10”。3个基础战略包括:从“被动式”的消费金融到“主动式”的消费金融,第二点是“非理性扩张”到风险可控、环境可控的消费金融,第三从碎片化的消费金融到平台化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

过去消费金融产品是跟着消费走,但是主动式的消费金融要看到,消费金融真正的价值在于消费,现在对消费本身关注有限,更多关注金融创新,培育新的消费金融文化很重要。要在过去量入为出与“寅吃卯粮”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走极端。

互联网消费金融不能无原则地降低门槛,提高风险容忍度,消费金融提供者需要有门槛,业务门槛、制度门槛和技术门槛。消费者也需要有门槛,利用互联网手段针对长尾人群拓展业务,需要注意长尾人群的风险容纳能力,风险承受度。

未来做消费金融更重要的是打造实现长期利益共赢的生态体系,在消费之后配套一些金融跟非金融服务,比如说把已有的消费品再进行转让,或者说再进行打包消费,都是基于生态观念考虑问题的重要视角。

所谓十个方向为,第一稳定时代的消费金融到大变革时代的消费金融。大变革时代有一些不同的特征,比如风险不确定性等等,比如说快速的社会结构变化,比如快速的要素流动。如何服务于这种类似于不确定性在内的大变革时代特征,需要消费金融一些新的变化;

第二从标准化的消费金融到定制化、个性化的消费金融,金融产品最大的特征首先是标准化,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新技术的引入,如何实现定制、个性,如何把过去只能对于高端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利用个性化的手段,同时面向大众,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从居民个人到居民家庭消费金融;第四从个体的消费金融到社区和社群的消费金融;第五是从个人生命阶段性短暂的消费金融到生命周期成长性的消费金融;第六是从局限于信贷类的消费金融到依托于金融基础设施的消费金融;第七是从“固定场景”的消费金融到“移动场景”的动态化、嵌入式场景的消费金融;第八是从单一的消费金融到“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的蓝海叠加;第九是从单纯线上,或者单纯线下的消费金融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金融;第十就是从封闭视角下的消费金融到国际化+本土特色的消费金融。

作者: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