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合规是2018消费金融主题曲

合规是2018消费金融主题曲

发布时间:2018-01-03 分类:趋势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渗透,依靠金融科技主动收集、分析、整理各类金融数据,为细分人群提供更为精准的风控服务、数据分析越来越成为占据行业主流的必要条件。从消费金融机构自身来讲,要在风控、管理等各环节上对技术加以应用,同时进行稳健合规运营,才能在2018年仍有一席之地。

黄金发展期

据Wind数据,2017年上半年主流消费金融公司(包括持牌机构与非持牌机构)的营收为63.22亿元,同比增长333%,实现净利润16.52亿元,同比增长421%,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筹建紧锣密鼓。2017年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共25家,覆盖了我国4个直辖市、15个省。

除了上述主体,消费金融的参与者还包括了银行、网络小贷公司、分期公司、P2P平台等各类公司。据相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有2000多家持牌和非持牌机构活跃在消费金融领域。

据统计显示,工薪阶层目前对消费金融的最大需求是信贷,依托消费场景的消费贷仍处于弱势。“打造消费场景也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积极尝试的,一方面要从股东情况、门店经营情况等方面来考量合作公司,另一方面还要线上与线下的资产配比,所以进度不会很快。”行业专家表示。

消费金融的客群在不断下沉也是2017年的特点。以招联金融为例,截至2017年8月,其客群从地区分布上来看,53%的客群来自农村地区,35%来自二三线城市,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北上广深的客群占比却分别只有11%和2%。

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在经济转型、政府推动消费、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快速提高、农村消费追赶城市的带动下,中国消费金融,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城镇地区,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监管划线

消费金融自2015年起快速升温,2016年各类参与主体在线下和线上的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这些参与者在2017年尝到了甜头。

数据显示,消费金融公司已有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消费金融大致可分为依托真实消费场景的消费分期,和小额、无场景的现金贷两种业务模式。后者曾一度被视为“一夜暴富的主角”,是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的“重灾区”。

2017年4月,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一文,就将消费金融拉进整顿期。9月1日,北京银监局公开了对北银消费金融合计90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一纸罚单撕开消费金融繁荣背后的风控问题;10月17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史上最严”的信批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 2017年11月,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有1954个,相当于2015年11月最高峰3476个的56.2%。

不过,随着《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等监管文件的出台,在2018年开启网贷平台的备案后,不合规范的公司将以被收购、转型、破产等方式退出消费金融市场。

监管规范带来的分化困境也存在于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据数据显示,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基本在40%以上,其中持牌系消费金融的资产负债率基本在80%以上,明显高于P2P网贷机构以及助贷机构,主要是因为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通过同业拆借、银行融资、发行金融债券等负债方式获取资金开展放贷业务。

据了解,同业拆借的利率最低,为2%-3%,ABS(资产证券化)为3.6%-5%,银行信贷为6%-10%,P2P模式在10.5%左右。为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承压更高的负债率。此前一直被称为消费金融“活水来源”的ABS也在 “金融去杠杆”的政策下受到极大限制,通过发行ABS加大杠杆、做大规模的可能性被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