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普惠金融:银行的“蝶变”之路

普惠金融:银行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18-05-14 分类:趋势研究

据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立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已开始挂牌运营。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主要为“三农”、小微企业服务。

普惠金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这与高质量发展、资金雨润实体、抑制资金“空转”和货币超发等一脉相承。


过去,我国银行一直坚持大行业、大企业为核心的“双大”经营战略。制造业、房地产、能源和电力等战略资源、地方基建等国有企业,备受银行青睐。虽然“双大”战略契合短缺经济下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公共设施“补欠账”的诉求,但单纯追求规模增长,资金过度投入,“双大”战略也与此前多年累积而成的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脱不了干系。伴随投资拉动动能衰减,消费时代到来,2016年以来,新增零售贷款首次超过了对公贷款;基于各地房地产增量空间正在触顶,财政部已要求金融企业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投融资行为。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了。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催生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强大的金融科技应用和数据运用能力,正不断加快金融新生业态的形成与迭代。像腾讯、阿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独角兽企业,都在介入消费金融、理财金融行业。不管是提供人性化的金融服务,还是接地气的金融产品营销,抑或基于流量和大消费闭环的吸储和揽客,互联网和消费时代叠加,对传统银行业务转型形成了逼迫之势。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5年时还不足5%,但2016年底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8.4%,而美国和日本这一比值的历史高位则分别在7.7%和8.5%。从微观角度看,我国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比重达到57%,近几年非银金融机构利润占比快速上升。问题在于,如果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房地产企业,过度集中在金融机构同业间、二级市场、衍生品市场等,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贫困偏远地区等因为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因为“融资难、融资贵”而失去发展的机会,不能享受金融带来的福利,这都是风险和失衡的隐患。而普惠金融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能以可负担成本为金融弱势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经过近20年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互联网、物流、有线电视形成的大网,已覆盖了城乡14亿人口,供求和消费正在裂变。金融领域传统的“二八定律”(80%银行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已经被颠覆,得草根者得天下。自2004年上市以来,腾讯股价累计涨幅超过265倍,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

普惠金融的对象是小微、双创、扶贫、涉农等金融弱势群体,因而,有的观念必须更新。互联网时代,铁塔和基站深入农村,手机全面普及,网络全面“实名制”,叠加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创造出了多维的、无穷的、集合衣食住行的芝麻信用大数据。这使得一直难以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有望由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推动形成。行为放在大数据平台上,基于注册信息,过往交易、履约、支付和评价等个人海量痕迹,可相对准确地标定企业和个人信用水平。因此,站在新时代,普惠金融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经济“补短板”、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大银行要有大格局、大担当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