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金融对社会经济贡献获肯定

互联网金融对社会经济贡献获肯定

发布时间:2018-05-15 分类:趋势研究

近日,《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下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全面呈现“三农”互联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作用,及对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该书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三农”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系列的第二本,由社会科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独家提供了关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的翔实而丰富的数据。

政策趋紧背景下,“三农”互联网金融持续增长

进入2017年后,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趋紧,行业整体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蓝皮书观察,专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平台仍呈现持续增加、服务产业日趋多元、业态持续进化的态势。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涉足“三农”业务。其中业务范围内包括“三农”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达到335家,专注“三农”领域的P2P网贷平台达29家,较2015年约15家的数量增长近1倍。

蓝皮书估算,上述29家公司在2016年的交易额为600亿元左右,至少有9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三农”领域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

在服务产业方面,“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由单纯的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向农村二三产转型。

“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额增长速度大幅度提升,一方面是因为“三农”领域金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分散小额、服务实体的特性,符合政策监管的方向。

从中央的政策精神看,要求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形态都要通过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资金需求方大多数都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典型表现,也是“三农”互联网金融未来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原因。

随着“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企业正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数据积累,打造出更适合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生活及农民特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根据政策以及发展环境变化,对其商业模式持续进行迭代升级。

蓝皮书以专注于“三农”领域的29家P2P平台为例分析,其业务模式由生产金融开始向消费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分期购买、公益型助农金融产品等各个领域切入。

蓝皮书还建议,在企业战略升级过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互助金融、农村消费金融或成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点。

农业供应链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周期长,价格波动等风险;农村各类主体的数据化程度不高,互联网难以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互联网与农村的局部知识结合起来,有利于将农村社区基于局部知识的风控优势发挥出来;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展消费金融空间,将是“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亮点。

“三农”互金对社会经济贡献获肯定 扶贫效果增强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三农”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蓝皮书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三农”领域,平均每增加3万元的资金流入,就能解决1个农村居民的就业需求(全时或者季节性)。2016年,按照P2P网络借贷交易额400亿元计算,可以解决农村130万人的就业问题。

因此,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也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关注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