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改革开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大动力

发布时间:2018-05-24 分类:趋势研究

世界银行4月19日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Global Findex)显示,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功。

全球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根据144个经济体民众使用金融服务状况编制的数据库,自2011年以来每三年发布一次。

最新发布的这份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显示,目前全球有约38亿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或移动支付账户,手机和互联网加快了全球金融普惠性的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特别提到,数字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在中国支付行业占比达57%,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普惠金融让民众能够储蓄以应付家庭所需,借贷支持企业经营,或者作为应急缓冲资金。获得金融服务是减少贫困与不平等的关键一步,而手机拥有率和互联网上网率的新数据显示出利用技术实现普惠金融机会空前。”

改革开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大动力

今年正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40年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网点还非常地少,多数的中国人可能还没有自己的银行帐户。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金融体制逐步形成,金融机构的网点服务也更加方便。更重要的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惠金融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普通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银行账户拥有率已经与其他G20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中国普惠金融状况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40年的改革开放风云激荡。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金融市场犹如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大地一样,金融运行体系在之前遭到严重破坏:金融运行环境相当贫瘠,无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还是金融法律法规都非常少,融资渠道更是空缺,直接融资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制度环境、法治体系、市场架构才逐步成型。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当时,由于我国金融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加上历史包袱沉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原因,与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我国金融行业也常被诟病,但这种压力并没有将中国金融行业压垮,反而促使我国继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不仅能“请进来”,扩大引进外资,而且还能鼓励“走出去”,有效地推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政策加持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有力保障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普惠金融问题就开始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上先后成立了普惠金融联盟(AFI)、二十国集团普惠金融专家组(FIEG)、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机构,着力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发展。

我国引入普惠金融概念虽相对较晚,但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而后来居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2013 年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

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更是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据世界银行调查,我国普惠金融状况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正在不断扩大,这离不开政府对普惠金融的大力推动,也离不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