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观察

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观察

发布时间:2014-03-26 分类:行业资讯

 

2013 年,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之后,又有一个词成为网络关注焦点,那就是“互联网金融”。

虽然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早为大家熟知并已被广泛使用,但今年随着余额宝的出现、P2P网贷平台的急速膨胀、微信挑起的移动支付战争等事件,把“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推向舞台的中心,聚焦在镁光灯下,吸引来各界目光并引发了广泛讨论。

互联网金融何以一夜之间变得异常红火?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它和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又有什么本质区别?是否真的会颠覆传统金融体系?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解读?

一、互联网金融来势汹猛

(一)  何为互联网金融

在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之前,我们首先探讨一下金融的本原,金融到底是什么?是融通资金,是借贷交易。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融通资金和借贷交易,其最核心的运营涉及到信用风险管理。不管是传统借贷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本质都不应该变化。从金融基本业务观察,可以明确的讲,不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他都离不开风险识别、判断、评估、管理。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领域的新兴业态,它对金融的贡献在那里?他解决了信贷交易最困难的问题,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那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从广义上讲,只要具备互联网基因,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创新和改造的金融模式(业态)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理论上则可以指任何涉及到金融相关的互联网应用,包括但不局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与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相关技术来实现的方式方法上。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区别于传统金融,正在于其“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质。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传统金融业务具备更高的透明度、更积极的参与度、更良好的协作性、更低廉的中间成本和更便捷的操作。

(二)  互联网金融为何会在2013年成为关注焦点

虽然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出现多年并早为大家熟知,但2013年支付宝余额宝的出现、微信移动支付和支付宝钱包的角力、P2P网贷的膨胀……似乎才在一夜之间引爆了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大家对这些金融模式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迎来爆发节点,是恰逢其会还是蓄势已久?从客观上看,不论哪种原因,互联网金融的备受关注,正说明了蕴藏其中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迫切的社会发展需要。

首先,中国存在着以亿万计的小有积蓄的普通百姓(其中多数也是网民),虽然每个人的积蓄数额不大,但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基数上,他们的总量就让人不可忽视。对于他们来说,长期忍受着银行的超低固定存款利率,而其他理财产品又存在比较高的门槛,股票市场则凶险异常让人望而却步。而互联网理财模式,例如余额宝,回报率较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成为了所谓的“屌丝”们理想的替代型金融投资产品。

其次,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服务种类繁多、运营相对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并且很多互联网巨头(特别是电商巨头)形成了庞大的用户规模,在其他业务拓展遇到瓶颈或者无法绕过金融服务的时候,他们亟需寻找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在金融领域寻找突破,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三,传统银行把控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本,而它们却只为一小部分大型企业提供融资需求,但中小企业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壮大资本市场的强烈需求下,中小企业正在寻求拓宽自己融资渠道的新模式,将更多的社会资金转换为投资资本。

二、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不是金融互联网:平台思维与个体思维的角力

金融互联网化其实起步并不晚,早在1997年,招商银行就推出了网上银行。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银行纷纷推出网银、手机银行等等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革新的业务。但为何直到2103年,互联网金融才引起大家的热议?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两回事。网上银行、网银等,其实本质上只是利用了互联网这个工具,提高了银行经营传统业务的效率、节约了成本,就好比之前的电话银行一样,但其经营主体和业务思维并没有发生变化。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区别与金融互联网,关键在于其运营主体的平台特性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以流量和数据作为切入口,分布式连接、去中心化、渠道扁平化、简易、开放、注重用户体验。以余额宝为例,虽然其本质是一种货币基金,但刚开始用户都不知道余额宝是怎么一回事,支付宝只告诉用户一件事,放在余额宝里面的钱有收益,并且完全没有数额门槛,能随存随取,和支付宝保持帐号互通。由于支付宝的品牌效应和多年来累计的用户规模,余额宝上线仅两个月内就吸纳资金250亿元人民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长尾理财效应。阿里巴巴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传统基金的运营模式,并且把互联网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阿里金融的风控模式完全有别于传统银行。阿里金融的风险控制是建立的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依托阿里电商体系的巨大客户数据优势,通过客户数据例如交易数据、货运数据、口碑评价、认证信息等等进行跟踪分析并量化处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外部数据,例如海关数据、税务、电力、水力等方面的数据情况加以匹配,从而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风控模式。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两种思维,因此他们的发展方向也注定不尽相同,并且暂时不会引起冲突。互联网金融更多运用的是平台思维,他们在吸收散户方面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而传统银行更多的是个体思维,他们的服务方向则更加专业化。如果拿手机系统作个比喻,传统银行有点类似苹果IOS系统,封闭但独具自己的特色,只服务高端人群,互联网金融企业则更像谷歌的安卓系统,开放、来者不拒、覆盖率高但特色不明显且风险较高。因此,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并不能算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两者所依托的平台和所运营的思维都存在重大区别。未来的竞争格局将有可能出现目前苹果IOS系统对阵谷歌安卓系统的局面,互联网金融大幅蚕食金融业务市场,但传统金融机构将依靠自己的专业性保留一方独有的高端市场。

但目前,在体制和政策的壁垒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要谈颠覆还为时过早,用侵蚀一词可能更为恰当。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首当其冲不是传统银行,而是一些依赖渠道、产品简单标准化的金融机构,如货币基金公司等,余额宝就是一个例子。短期内,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难以撼动传统金融机构(银行)的地位。在银行的主体业务上,它们和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的客户群体并不交叉,银行服务的客户是全国金融体系20%的“高富帅”群体,无论是贷款还是理财,它的准入门槛高,数额大,属于高端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则是针对被剩下和忽视的80%的长尾用户,他们的金融需求既小额又个性化,非常符合互联网的特性。目前,银行还是牢牢把控着其核心利润来源业务。

因为P2P和众筹等网络融资模式还未成气候,目前看来,最有可能对银行核心业务带来冲击的是以阿里巴巴、腾讯、苏宁和京东为首的电商金融体系。首先,他们具备品牌效应,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信誉,让用户很放心的将钱交给他们管理;其次,他们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互联网经济,流量、用户为王;第三,创新的风控体系日趋成熟,因为这些平台都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在他们各自的金融体系里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和监控这些流通的活的数据,不仅节约了融资和放贷成本,并且在风险控制上独具一格,甚至比银行的风控系统更加高效,阿里金融的坏账率远低于银行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目前在监管准入门槛的限制下,这些电商系金融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只能在各自的家门口闹腾闹腾。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性持续加强,到那时,竞争才真正开始,传统银行将难于安坐。

三、从传统金融业务链条解读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主要业务包括:货币发行、存汇贷、理财、投资、风险保障等。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渗透到各种传统金融业务,如虚拟货币、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P2P、余额宝等各种创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因此也在2013年迎来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还围绕着层层迷雾,为了更好的理解互联网金融,下面将通过2013渗透到各种传统金融业务的重大事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解读。

(一)  货币发行:央行为何叫停比特币

比特币是2013年最火热的词汇之一,在中国的身价更是持续暴涨,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比特币活跃国家。但2013125日,中国央行、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了比特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并要求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1216日,共有11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央行召集在北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会议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为比特币交易网站提供托管、交易等业务;1217日,第三方支付易宝与比特币交易平台合作也被叫停。

比特币不同于腾讯推出的虚拟货币Q币,比特币构建的是另外一套货币信用体系,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已经带有很强的货币属性,甚至已经发展到可以用其购买房子这种大型实体商品,这已经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其一旦发展成熟,将严重影响到传统的货币发行体系,央行将失去货币发行唯一主体的地位。并且,目前比特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投机属性仍要大于其货币属性,庞大的用户群里大多都是比特币投机者,而真正基于比特币环境进行商业模式开发的机构或个人几乎不存在。而比特币又没有实物基础作为价值支撑,这导致比特币投机市场风险很高。央行正是意识到各种潜在的风险,所以及时叫停比特币。

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虚拟物品被创造出来,虚拟交易愈加频繁,虚拟货币的出现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效促进虚拟交易发展,因此央行叫停比特币并不代表国家禁止虚拟货币的发展,只是其发展必须处于国家金融体系的监控下。目前,国内具备代表性的虚拟货币是腾讯公司的Q币,其发展一直处于国家金融体系的有效监控下,经过长期的运营,已经被国内互联网用户普遍接受,形成了成熟的运营体系,拥有完善的渠道和良好的客户关系,Q币与人民币的比率基本稳定在11

(二)支付:第三方支付的真正商机不在支付

存、贷、汇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其中“汇”的标准化程度最高,因此也是最先被互联网攻陷的业务。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迅速和成熟的一种商业模式。

目前,第三方支付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主,两者瓜分了该领域超过80%的市场份额,随着微信支付的出现,移动端支付将成为两者竞争的下一个战场。

2013年,在支付领域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变化。一个是政策的放宽,截止至201312月,支付宝、财付通、快付通和深银联易办事等11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获得基金支付牌照。其次,包括支付宝、财付通、钱宝科技在1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了跨境支付牌照,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扩展海外及跨境支付市场奠定了政策基础。另一个是移动支付的爆发,截止2013年中,移动互联网网民占整体网民比重提升至78.5%,而在交易规模数据层面,截止2013年前三个季度,移动互联网支付整体交易规模达到4121.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5.3倍。可以预见,移动端将成为支付领域的一个大蛋糕。

但第三方支付更大的商机并不在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他们也不在乎这些市场份额,因为支付业务本身就不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第三方支付通过搭建支付平台,使越来越多的用户行为发生在支付平台上,第三方支付完成了用户与银行的隔离,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交易数据,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制定精准的服务策略,而传统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正在被动的远离客户,从而遭受金融OTTOver The Top),最终可能将沦为资金管道。因此,第三方支付最核心的资源就是海量用户和商户,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生态链,完成生态链的搭建后,第三方支付相当于控制了整个价值链,后续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逐步向贷款和存款服务渗透,甚至于迈向货币增值(投资服务)这一环节。到那时候,第三方支付的商机才真正爆发。

(三)贷款:电商系金融的野心

2010 年及 2011 年,阿里巴巴先后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 6 亿及 10 亿元,开始向电商企业放贷。2012年,苏宁也宣布成立小贷公司。2013年,更多的电商系小贷公司出现,其中腾讯系成立了财付通小额贷款、京东系推出“京保贝”。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电商巨头纷纷插手金融业务,其实理由很简单,一个是贷款这种金融业务利润高;第二个是平台发展的需要,所有的商业行为到最后都离不开金融。

因为体制和政策的限制,这些电商系金融并不具备吸储资格,因此其放贷资金只能来自股东、银行融资和市场融资。电商系金融利用自身对个人及商户交易数据的分析,然后通过与关联公司开展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业务。电商系巨头们以第三方支付为切入口,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完全可能通过入股、收购等手段完成从单一的支付业务向金融全产业链的拓展和整合,甚至开展保险、信托、证券等相关金融服务,攫取高额的金融利润。因此,电商系金融不能低估,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京东、苏宁,他们都有向互联网银行进军的野心。

(四)理财:余额宝何以能横空出世

20136月,支付宝上线余额宝,仅两个月就吸纳资金250亿元人民币,截止201312月,余额宝总资金量突破1300亿,开户用户超过1600万,成为国内首只千亿规模的公募基金。

余额宝的成功,是互联网金融对战金融互联网的一场重大胜利。阿里巴巴对余额宝的运作,完全颠覆了传统基金业务的操作方式,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特性:开放、简易、扁平、强调用户体验、长尾效应。在见证了余额宝的成功后,10月底,百度金融中心推出“百发理财”,以年化收益8%的卖点直面挑战年化收益近5%的余额宝,当日上线5个小时,销售额就超过10亿。另外,微信版“余额宝”也有可能近期内上线,据称首批合作基金公司已经确定,将是汇添富、华夏、广发和易方达。

目前,金融产品网销有三个特点:首先,在渠道层面,互联网相较于传统线下渠道无疑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和价格优势,因此在用户聚合力层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次,在售卖产品类型层面,主要以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强的货币型基金以及刚需、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保险产品为主;最后,在用户层面,主要吸引的是长尾互联网网民群体,对于价格、便捷性以及收益具有较强敏感性。

(五)融资:P2P平台为何要玩“扎堆”

P2P借贷是一种将非常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商业模式,有投资理财需求的个人通过该类平台,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借款人除了支付约定利息外,还要向平台支付一定的中介费用。P2P模式兴起于国外,却繁荣于国内,并且在2013进入“野蛮生长”阶段:平均每天就有23家平台上线,尤其今年下半年,其发展速度更是令人乍舌,相比2012年底不足100家的历史,预计2013年底活跃平台数量将达到1000家。

P2P平台为什么在2013年玩起了“扎堆”呢?客观上,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普通市民投资理财渠道的缺乏。然而,由于高额利润的吸引兼且准入门槛低,一些企业也企图P2P的外衣钻法律和监管空档,牟取非法利益。

由于几乎没有市场监管,P2P网贷形式游走在互联网金融的灰色地带,在高速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高速聚集。于是发生了大量平台圈钱后走人和平台因为不堪担保负担纷纷关门倒闭。这些风险终于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1125日,央行发声,圈定了P2P行业不能触碰的法律“红线”,明确表示P2P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

作为一种创新的网络融资模式,P2P的本质应该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但进入国内后由于用户习惯和征信体系等问题使其发展逐渐变形,大部分平台已经脱离了互联网金融的范畴,而更像是一种类似“影子银行”的民间集资模式。因此,随着监管的介入,2014P2P行业整合将在所难免。

(作者/迪蒙网贷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向隽 黄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