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贷系统/ 央行:互联网金融不宜管得过死 支付限额可修正

央行:互联网金融不宜管得过死 支付限额可修正

发布时间:2014-03-26 分类:行业资讯

    昨日,被置于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央行接受新华社采访,对四大相关热点进行回应,明确表示对互联网金融不宜管得过多过死。 先是个别支付机构线下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被暂停,继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网上被披露。过去两周,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被卷入了一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潮中。 一系列风波的源头,开始于3月11日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宣布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虚拟信用卡。 虚拟信用卡被暂停 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力推的“虚拟信用卡”,将跟用户的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绑定,用户的信用额度则由之前的网络信用度决定。跟以往信用卡较长的申请期和相对繁琐的申请环节相比,虚拟信用卡可以在两大互联网支付平台上实现“即申请、即发卡、即支付”。这些信用卡和普通信用卡,除了没有实体卡片和额度上略低外,其他金融功能和信用卡并无太大区别。虽然是虚拟卡,但也不影响线下支付,用户只需在线下用相关软件在相关商户刷二维码就可以支付。 一时间,市场将之视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又一创新的典范。 但短短三天,“虚拟信用卡”就遭遇了惊天逆转,央行在13日分别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和《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财付通公司线下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的通知》两份特急文件,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
中信银行随后在3月18日发布公告称,会按监管层要求,加强虚拟信用卡的评估工作及正式推广前的测试工作,完善产品的管理制度,控制风险。网络银行业务仍是中信银行的战略重点。 央行:暂停为防风险 事实上,或是由于二维码支付确实方便,抑或央行文件下发太过突然,市场上一度传出了质疑声音。 其中一种观点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动了银联的奶酪:第三方支付机构将线下支付转到线上,绕开了银联系统进行转接清算,也相应减少了线下支付过程中银联获取的手续费收入,这才是央行暂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条码)支付的主因。 而从央行昨日的回应来看,则是完全处于风险控制出发:“发卡流程全程网络化因而省略了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存在较大的冒名办卡风险”、“与实体信用卡发行的监管标准不一致,必然引发发卡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不过,央行也给互联网巨头们和银行一颗“定心丸”: 只是暂停,不是终止。 网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暂停”争议还在耳边,央行尚在起草过程中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又在网上被披露。 草案中诸如“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等规定,不仅给第三方支付机构,还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问号。 意见稿被动流出,也使得央行一时处于了略显被动的境地。央行有关负责人昨日称,上述征求意见稿就是央行和一些支付机构之间进行“点对点”沟通的新近工作底稿。 央行更是斩钉截铁地讲,这个办法的重心不在具体额度上,而是在业务及流程的各项风险控制上。 支付限额可作修正 央行昨日称,支付管理办法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并表示如果消费者认为支付限额标准不合理,还要作相应的修正。 然而上周起,四大行已经先下手为强,对支付宝的快捷支付进行“拉闸限电”:中农工建四家银行纷纷调低了对支付宝快捷支付渠道的单日和月度累计限额。 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在谈及此事时表示,调降限额一方面是出于风险的考量,另一方面则是,银行和支付宝对客户控制权的争夺。 上周五,一份文件从央行流出,文件内容显示,央行要求八家支付公司从4月1日起,线下收单全国范围内停止接入新商户,并要求两家机构展开自查。 央行对此并未否认,央行当天在其官方微博中表示,此次央行出手系2013年末信用卡预授权事件风波的后续,整顿的原因则是,部分收单机构存在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交易监测不到位、风险事件处置不力等问题。而经央行组织验收合格后,可开展新增商户拓展。 归根结底,上述种种举措,一度被市场解读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正在“加码”,是否意味着央行“变脸”,正变得趋向保守? 央行昨日的态度则是,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的理念、方向、政策始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强调防范风险、强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鼓励创新是并行不悖的。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月石 张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