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监管

发布时间:2014-07-21 分类:趋势研究

 

 

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新一届中央政府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并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央行也配合性地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战。在这一背景下,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突然间成了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对造成影子银行急速膨胀和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当前金融市场的监管措施、监管方式以及金融体制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内在根源,只有针对金融监管体制中的问题找出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才能够防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风险应对模式,才能够更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快速增长的原因剖析

随着宏观经济减速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2013年二季度末银行业爆发了流动性危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影响开始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警觉。虽然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创新性,但也凸显出中国金融体系的体制机制弊端。尽管我国金融当局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目前整体有效,但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预期性仍有待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将影子银行界定为“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与此类似,《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4》也认为我国影子银行的主体是持有牌照但监管不足的机构与业务。但是,不管做何种划分,我国影子银行与欧美影子银行存在重大差异,国内影子银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有“传统”商业银行机构的参与。特别是同业业务的扩张,使得商业银行不仅为影子银行业务提供通道,甚至表内亦从事“影子业务”。

吴晓灵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是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内在原因。一方面,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当中,企业的困难(特别是地方中小企业的困难)要求创造更多的融资方式,严格管制与条线分割造成的融资方式的短缺,使得不能获得融资需求的那些人寻求在银行之外开辟融资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居民财富在不断集聚,使社会有了更多的资金,更多资金在社会上游荡需要找到投资方向。上述观点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她指出了影子银行发展问题的直接原因——货币市场供需矛盾。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影子银行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

作为市场大系统下的小系统,影子银行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换句话说,影子银行的许多业务是地方政府融资需要的背景下,在地方政府的默许、支持(或授意)下而展开的。作为影子银行业务主体的信托、基金、投资公司多数都具有政府的官方背景,在规避中央政府管制、为地方投资建设筹措资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传统银行业监管者锁定的小系统范围之外构建了新的系统,仍然执行原系统的功能,使得一些政府担保之下的杠杆率极高的“风险资产”,往往没有为高风险支付高价格补偿,反而享受了“无风险资产”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资金投向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和资金回报率高的领域。

在地方冲动投资的拉动下,现有监管模式为影子银行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有的金融监管由不同部门来操作,相互之间沟通较少,而针对金融市场主体的传统银行业的监管主要是功能性监管——对现有的银行业务制定出各种具体的指标,严格控制各项指标,而对于尚未出现的业务则缺乏有效监管措施。事实上,影子银行业务(包括银行业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是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投向限制等各项严厉考核和管制制度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我国影子银行内生于传统银行体系内,与传统银行体系之间具有较强的依存关系,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表现为明显的同质性。

传统银行不能提供的贷款在影子银行中可以得到实现。我国的银行业存在严格的进入管制,现有地方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属于国有性质,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风险规避意识较强,经营效率较低。当传统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等手段将资金转移给影子银行时,不乏有转移风险的意味。而影子银行以较高成本获得资金供给后还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放贷获利,则说明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有更高的经营效率,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仍有待提高,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在应对数量大、额度小、风险更不确定的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还存在很多力不能及或不愿触及的地方。

上述分析表明,影子银行业务兴起的内在原因是由于:首先,资金供给的相对垄断地位,造成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够(效率低)或不愿意向存在需求的企业提供资金,造成了资金供给的相对短缺(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会由于投资乘数下降而造成资金流行性下降而进一步短缺)。其次,行政管制、市场分割以及小规模私有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在市场上难以获得有效的融资途径,从而造成资金需求的相对饥渴。再次,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以业务监管、指标考核为主导,无法应对现有监管体制之外新的业务行为,这给市场主体规避行政管制、跨越行业限制、创新二级市场提供了可能,而前些年信贷大量投放、传统信贷对象无力消化而造成的大量闲余资金,给市场主体通过规避方式从传统银行体系中社会其他领域转移资金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促成了近年来影子银行业务的飞速发展。

如果把这种市场主体出于盈利动机、通过各种方式绕开各种行政管制、响应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影子银行称为金融创新的话,也只能称之为渠道创新。虽然影子银行为市场提供了更真实的贷款利率曲线,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缺陷,但是其成本和代价是高昂的。如果只是拘泥于对影子银行业务的过度关心和强化监管则不会对问题本身造成实质性影响,只能使得社会融资问题更加复杂化,新的不曾有过的影子银行业务和名目会花样翻新不断涌现,不但监管者眼花缭乱穷于应付,而且急需资金的企业融资链条会越拉越长,成本会越来越高。

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的原因剖析

201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成为热度最高的金融话题,社会各界广泛议论,各种认识莫衷一是。有人将2013年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认为互联网一定会颠覆现有银行业,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昙花一现,不会长久。但是无论是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还是监管机构,其注意力都似乎被互联网的创新性或者风险所吸引,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征关注不够。然而只有深入认识互联网金融的真正内涵及特征,了解其发展的潜力及存在价值,才能够认清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真正危机与挑战。

存款供给者的不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由于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不够完善,多数居民户为了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购房等原因需要进行储蓄,然而由于通货膨胀、利率管制、投资渠道狭窄等原因使得居民户辛辛苦苦挣来的财富在不断贬值,在贫富分化的刺激下一切能保值增值的机会都会获得广大民众的欢迎;而我国广大的人口基数和互联网的快捷传播速度使得任意机会都会被迅速放大。余额宝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达到5000亿元的规模,展示了大人口基数下聚沙成丘的互联网尾数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对现有金融服务的不满。

传统银行业金融服务的缺失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机会。基于国有体制惰性的路径依赖,传统银行只关注大额资金的需求者,而对小额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要求并不重视,更没有及时利用快速普及的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终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可以说,当初支付宝的兴起,就是因为传统银行支付手续繁琐,很不方便,安全也没有保障;阿里小微贷的兴起则是因为传统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漠视以及贷款过程的低效繁琐。

监管缺失和行政默许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信用保障。银行货币市场是国家政府背书的信用,获得政府的默许或认可是金融业发展的信用前提。2013年随着新一届政府的上台,金融监管部门暂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而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的表态更多体现出支持的倾向,这一无形背书加上前述因素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突然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可以作为反证的是,2013年12月中国央行禁止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接纳比特币,也即拒绝给比特币背书信用,从而使得比特币价格一落千丈;2014年3月央行发文,暂停了支付宝公司线下二维码业务以及支付宝、腾讯虚拟信用卡产品,随后发文限制第三方支付转账额度,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应业务迅速降温。

综上分析,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的原因是由于:传统银行业未能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一方面忽视了资金供给客户变化了的需求,另一方面忽视了广大小微企业不堪折腾的融资需求,从而给外部竞争者提供了入侵的诱因,而政府监管的缺失、纵容以及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移动终端透彻的理解给了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业的巨大动力。

如果把互联网金融视为金融创新的话,那也只是服务手段、工具、方法的创新;但是如果传统银行业仍然继续拿着监管部门的各类条文来审查业务的技术性风险、仍然对两类客户的需求听之任之的话,那么就有可能被从互联网走来的银行业替代。相反地,如果传统银行业能够快速改变对客户的认知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加强对客户需求、产品创新及服务对象的重视,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只能成为金融领域的拾垢者。事实上,随着国内各家银行卡、信用卡网络支付的便捷化,支付宝的地位逐渐下降。进入2014年以后,很多商业银行也推出了各种类型的“银行宝”,余额宝的投资者数量增幅和融资增幅也已明显放缓,其收益率持续下滑,已逼近5%红线。但是我们也发现,少数商业银行并没有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清醒过来,没有去努力地改进自己的产品、服务、数据挖掘和定价能力,而是本末倒置地去发展自己并不擅长的电子商务,其结果可想而知。

金融监管建议

现代金融的基本功能自形成以来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但是技术力量的发展一直在改变着金融业的组织形式、操作手段和营销渠道。我国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金融监管的缺失,另一方面得益于传统商业银行保守的经营理念和淡漠的服务意识。可以简单地认为,非传统资金需求者的强大力量促成了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传统资金供给者的强大力量促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只是影子银行做了传统银行做不到的事,使得传统银行并无抵触,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做了传统银行不愿意做的事,侵蚀了其现有利益,使得传统银行反应强烈。

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正在倒推金融业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它们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单一的资本市场在、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利率收益曲线,但是要想让我国的金融市场转变为普惠式金融或者包容性金融,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大力扩展投融资渠道

在金融领域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问题的最根本途径。目前,银行信用成为近乎唯一可用的信用体系,多数资金供给者,难以找到有效的投资产品、财富管理渠道、资产配置模式,辛苦积累的财富被通货膨胀和实际的存款负利率所不断侵蚀,大量的资金需求者,特别是小微企业所需资金除了银行贷款也没有太多选择余地。股票市场对多数企业遥不可及,令广大民众悲愤交加;公司债券也限制很多,面向的对象往往是金融机构,与广大民众毫不相关,而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公司债券只是发放贷款的补充机制。如果不同风险特征的企业都可以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资金,那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将不再艰难,影子银行这种灰色市场自然就会消退;如果不同风险偏好的民众都可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以合理的价格提供货币,那么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就不可能获得那么多的发展资金。总之,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特征的直接与间接投融资市场体系,是改变金融市场乱象的根源之所在。

改变金融监管模式、减少行政干预,为银行业自主创新提供空间

金融国家信用背书的特征注定了金融市场领域监管者的重要性,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当前监管模式的弊端。当前的金融监管以分业监管和指标监管为主,一方面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日常经营设置了大量的具体指标限制,地方监管执行者为了降低风险(包括其个人的风险)不但会强化对指标的控制,而且对原来未做过的业务创新持排斥态度,从而导致银行业只能在严格限定的范围内循规蹈矩;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未曾涉及的不归自己明确管辖业务之外的新情况则视而不见。正是这种严密管制和没有管制造成了影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能够在原有银行业小系统外迅速发展,做着传统银行业相同的事情。

由于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很多业务领域在不断地整合和分化,形成交互联系的复杂体系,金融监管应该一方面采取功能性监管的模式——只要涉及到金融领域的业务都需要统一的部门进行监管,防止监管空白的出现,同时要对金融市场采取总体风险控制模式,尽量少对业务准入、经营范围、考核指标的细化进行限制,给金融企业留下自由创新的空间。可惜监管部门目前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强监管,而不是放松不必要的管制而使其具备在体制内运行的空间,便于监督和管理控制。比如说,支持小微企业的合理途经应该是构建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投融资体系,然而实际做法是,监管部门行政要求各家银行开设独立的部门和机构来操作小微业务,而相关部门和分支行还必须经由监管部门审批(尽管操作该类业务的权限银行已经具备),倘若监管体制不改变,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倒逼金融改革的愿望也会落空,而新的规避监管的领域还会不断出现。

地方银行对国内民资完全放开,强化银行业竞争意识

金融改革就是要对现有的金融利益格局进行突破性的改变,而现有的银行业格局仍然表现为国有控制下的相对垄断特征,对地方性的中小银行而言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地方银行的持股比例已经很小,但仍然主导着银行的公司治理,使得银行经营受到很多隐形限制。另一方面,地方银行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风险管理落后、服务意识淡薄、经营效率低下。表现为厌恶风险,不愿意把资金贷款给没有政府信誉担保的小微企业,平时只会拿着合规条款和监管指标进行风险管理,不能够对企业和客户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对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缺乏有效发现和及时应对,当地客户的真实贷款成本甚至高于大型银行。这些表现提高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进而给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入侵机会。要打破这种区域相对垄断只靠民营资本设立新的金融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引入私人资本才能激发地方银行业的市场意识和竞争精神。要在民营资本增持银行股份的同时,推动国有资本减持银行股份,把现有的国有控股银行转变为非国有控股的银行,然后通过银行的治理结构来决定相应的重大决策。国有垄断、政府背景只会推高价格,难以促使银行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金融系统的经营效率,让银行业少些名目繁多的手续费用,多些灵活变通的快捷服务。

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资本市场的存贷款双向都表现为明显的双轨制利率结构,或者说正是利率管制使得资本市场的供需失衡,导致这些新业务的兴起。如果真正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那么资金供给者就在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进行平衡,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吸引力。但是如果不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那么利率市场化只会进一步推高实体企业融资的成本,更无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加大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还需要在放开民营资本、减少地方政府支持干预的基础上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因为存款保险制度不但能够强化银行的风险管控意识,而且能够激励银行利益相关者关注并制约银行的相关经营活动,还能够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有助于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的同时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总之,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冲击了传统银行业在金融市场的核心地位,反映了我国金融细分市场的欠缺和垄断管制模式的缺陷。要想彻底改变金融业的现状,需要政府向企业和金融机构放权,构建让资金的供求双方都能自由交易的多层次市场;需要放宽监管要求特别是放松对具体业务品种审批的限制,让银行业具有自主探索创新业务模式和产品品种的条件;需要让民营资本更广泛地进入现有银行业,让金融业真正做到市场化经营,以强化银行业追逐利润相互竞争的内在动力;尽快完成存款保险以及相应的银行破产制度,以强化银行业提高效率的外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