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金融:“牛虻”也有大作为

互联网金融:“牛虻”也有大作为

发布时间:2014-07-25 分类:趋势研究

互联网金融从初期的萌芽,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从一个陌生的词汇,到现在的热门话题,快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正以各种不同的角色、形态,在裂变、生长,正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的各个领域、行业中,有人把互联网金融看作全新的金融业态,诠释着普惠金融的意义;有人把互联网金融看作是挑战传统金融的“牛虻”。今天,互联网金融是什么?未来走向何处?如何监管?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近日,在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与美国Lendit峰会联合主办的“2014·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来自政府、业界、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又一次把脉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始于第三方支付

一年前,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款余额增值服务产品——余额宝,登陆互联网,一场互联网金融的风暴由此拉开帷幕。风起于青萍之末,互联网金融的大爆炸为什么源自于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最初形态,互联网支付还能走多远,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在,形态多样,但其中,如果真正作为全新的,能对金融形成大的冲击和改造的,还是在支付环节。金融的核心和基础是货币,货币的基本功能则是支付。归根结底,支付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银行的存贷汇三种功能中,汇是基础,在存贷功能之上。

汇付天下总裁、SFI常务理事周晔指出,中国的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大概起步于1998年,当时只是做一些互联网网关,到2004年,支付宝横空出世,标志着互联网支付从网关过渡到账户,依赖互联网账户来做支付。随后几年,基于互联网账户技术的成熟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付,把金融服务拓展到传统银行没有服务到的客户,如大量的小微商户。

为什么现在社会各界对互联网支付这么重视?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SFI特邀嘉宾樊爽文介绍,从支付价值角度看,传统支付业务反映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支付只是体现了收、付款人间的货币转移;而基于互联网的支付,信息价值大大增加。通过一笔支付反映出来的不仅是货币转移,还包括交易双方的交易内容、交易习惯、偏好、信用状况等,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支付体现出来。互联网支付条件下,支付的信息价值大大丰富了。

未来在互联网支付领域的重点是移动支付,樊爽文指出,还是从支付的价值上看,移动支付体现的支付价值,又远远大于PC条件下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条件下,至少增加了交易双方的空间和社交圈的纬度等这样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曾指出,互联网支付的发展与账户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一个功能完整的账户体系,可以使用户更加方便地管理与维护,而商家通过对综合账户的运营,扩大账户的应用场景,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极大地提升用户活跃度,将为账户价值的增长带来乘数效应。

P2P的“理想国”有多远

有人说,技术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使用者如何运用,对于P2P,很多人认为它具有普惠金融、服务大众的属性。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有点骨感,目前,P2P在通往众人期望的“理想国”道路上,坎坷不少,人们不禁要问,促使P2P健康发展的良方何处寻觅。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CF40(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副主席谢平为P2P网贷勾勒了一幅颇为理想的图景,他指出,P2P网贷是最能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金融安排。P2P在互联网上所起的市场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历史和传统金融市场没有过的。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下,P2P能逐步替代贷款,但是还没有找出一种东西代替P2P。人类所有现在的金融安排都受到一个交易成本的约束,唯独在P2P的市场上可以突破交易成本的约束,因为互联网本身有一个机制,就是边际成本趋向零,这就可以解决如个人的小额贷款、快速贷款、跨区域贷款,而且这种贷款边际收益率可能是200%,P2P市场有可能是配置信贷资源效率最高的市场。此外,P2P的优势还体现在,互联网高速的寻找机制,例如,通过P2P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需要贷款的人,也许在贵州的某个角落,有人正需要资金,通过P2P就可以解决他的需求。

谢平介绍,P2P网贷具有金融民主化、普惠化特性,个人和小微企业在消费、投资和生产中,有内生的贷款需求(比如平滑消费、启动投资项目、流动资金等)。从无罪推定出发(也就是不能假设所有人都诈骗),这些贷款需求是正当,属于合法权利——贷款权。个人通过投资使财富保值增值,并自担风险,也属于合法权利——投资权。很多传统金融不能满足的贷款权和投资权,通过P2P网贷得到了满足,其作用不可忽视。

谢平认为,P2P的发展前景很好,第一,P2P市场份额会趋向很大。第二,P2P公司的估值将来会越来越高。第三,传统银行也开始做P2P,并且业务也增长很快。第四,P2P将来还会派生出许多类似P2P的其它金融业务,如类众筹业务。

理论上的正确甚至完美,并不代表现实中的发展会一帆风顺,自P2P诞生之日起,关于P2P借贷利率高、运作不规范、平台倒闭、卷款跑路等负面消息一波接一波,P2P在不断的争议中前进。

宜信公司CEO、SFI理事唐宁介绍,P2P的发展,一方面有很多来自市场的印证,但也有各种各样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一个是P2P发展模式线上线下的争议,焦点在于P2P是否是纯互联网的现象。在国外,如LendingClub是一个互联网上的P2P,但在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信用数据的获取、评估需要线下去完成,只能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另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是一些P2P的债权转让模式,唐宁认为,这种模式的运用主要是由于早期尝试用互联网去做远程的,基于电子签名技术的签约,但是电子签名技术还不具备,这可能会导致借贷合同没有效力,无法开展服务,于是退而求其次,采用债券转让模式。近几年电子签名、大数据的技术越来越完善,债权转让模式会越来越少。

就目前P2P市场的种种问题,谢平认为,我国P2P现在存在的核心障碍是征信系统不健全、不开放,直接制约P2P网贷的信用评估、贷款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互联网做法与金融安全稳健的内在冲突,也是造成目前P2P问题丛生的原因之一,体现在互联网业特有的网络效应、“先行者优势”、“赢家通吃”和边际成本递减,要求P2P平台尽快扩张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P2P平台不得不采取本金担保、风险准备金、专业放贷人加债权转让、对接理财资金池等源于P2P平台内在的扩张动力,但容易触及监管红线。

P2P监管关键是信息监管

不仅是P2P,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信用环境基础之上,信用体系的建设,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指出,征信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广义征信、狭义征信。广义征信泛指所有的放贷机构贷前调查的行为;狭义征信实际上是放贷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个平台采集的信息有两大类,第一大类信息是,作为单个的放贷人,本身根本无法获得的信息,即为另一个放贷人掌握的借款人信息;另一大类信息是,虽然单个的放贷人可以获得,但是从社会效应看,获得信息的成本太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重要的是一些公共信息,如法院里个人的破产信息,民事判决信息。

关于P2P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王晓蕾表示,征信条例明确规定,所有的放贷机构(是放贷机构,而不是放贷金融机构)都应该接入征信系统。如果有监管部门能够认定P2P确实是征信机构,或者是放贷机构,或者是从事放贷业务的机构,那么按照征信条例的要求,把P2P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是征信中心的法律责任。

宜信公司首席战略官、SFI理事单位代表陈欢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个体行为被数字化的越来越多,无论是个人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交易信息、社交信息,还是行为习惯的信息等都有可能被采集、处理。这使得信用数据的信息来源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这可以看作是,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机会。

对于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王晓蕾认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放贷人贷前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审查,还要靠全行业去研究和探索。P2P包括小额贷款机构、甚至银行,在做贷前调查、风险管理的时候,不应该明确地区分所谓的线上线下,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征信所要解决的是考核一个人的贷款偿还能力。如果和大数据相结合,必须要回答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借钱给个人能否归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有三个因素,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稳定性。在征信方面,利用大数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数据到底解决什么问题?二是用什么技术手段从数据中抽取信息?三是得到了信息以后,用何种尺度刻划个人风险行为和风险特征?四是确定了个人风险特征以后,如何对其采取有效的授信策略,此外,还有贷后管理等。由于中国征信体系覆盖率较低,互联网金融和征信环节上,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征信当局没有获取到的数据。

监管方面,对于互联网支付,从风险监管的角度,张晓朴介绍,支付体系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欧美主要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都高度关注支付体系的风险。

谢平建议,P2P的监管关键是信息监管,要规范P2P网贷的运营,例如,P2P平台定位于信息中介,不能直接参与借贷活动,不能承担信用风险或流动性风险。在征信不完善的情况下为控制风险,要让投资者分散投资。

“牛虻”搅动银行业“大牛”

“目前,虽然在大零售端有非常多的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构成了冲击,但商业银行本身所享有的优势地位并没有丧失。所以,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非常好的‘牛虻’,但还没有使牛感到真正的失血、感到痛。”在谈到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的变化时,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钟伟这样描述。

钟伟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还不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也带来了压力。从商业银行各业务条线来看,受到互联网冲击的程度不一样。总体上,对公业务、机构业务,受互联网冲击比较少;银行卡、财富私行,零售端的支付清算,小微贷款或大零售领域,是互联网和金融交叉比较多的领域,也是受到互联网侵蚀比较大的领域,这些都迫使商业银行必须在大零售环节进行一些转型。

谈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浦发银行副行长姜明生指出,目前的挑战不仅是业务取代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甚至于服务理念的冲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客户需求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商业活动在线化幅度增加;二是金融服务的移动化,对传统的网点实体服务的需求在下降;三是服务准入的大众化。

姜明生认为,以互联网金融为镜,反观银行自身,目前商业银行存在几个不足。首先是服务客户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线上获客能力较低,现在的获客还是网点占绝对多数;其次是创新能力不足,如目前的产品创新还是跟随型的思维和复制性的操作;最后是运营能力不足,反映出服务客户的模式和理念有待改进。银行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正好给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空间。

对于银行这个大“牛”与“牛虻”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光大银行副行长单建保指出,传统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是长期共存的关系,而不是取代的关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银行业的改进和能力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客户的拓展和维护方面,还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培育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商业银行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单建保介绍,比如银行最主要的两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直销银行和开放平台的探索。对于商业银行下一步的网点该如何做以应对互联网金融,钟伟表示通过调研总结出以下五点,网点自持率维持70%到80%;网点小型化、成本节约型;网点机具摆放合理化;优化点钞和业务信息录入;提高柜台运营率。

钟伟指出,冲击与合作也许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余额宝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不是来得太多而是太少,冲击的方式不是太精巧而是过于简单。希望以后的互联网金融可以以精巧、有持续力的方式冲击传统金融,使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更好的合作。

上海发力互联网金融

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不甘落后。近日,上海市政府层面的一系列行动表明了加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意图。

7月14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互联网金融专家对上海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韩正指出,上海要守住底线、鼓励创新,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进一步健全法治环境、创新政府监管上,积极鼓励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7月21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会议指出,要深刻理解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新模式,研究制定相应的监管

措施和产业政策,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发展;要从人才、创新、信用、配套体系、法制等环境因素着手,营造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要主动配合中央各监管部门,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明确经营“底线”、监管“红线”,支持行业自律,加强防控行业风险。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外滩地区是中国现代金融的发源地,曾经被誉为“远东华尔街”,如今外滩地区在黄浦区政府“新外滩·新金融”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已经成为新金融集聚地。

在“2014·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黄浦区正式对外发布的《2013上海外滩新金融发展报告》指出,黄浦区将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将外滩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上海的新金融高地。

据悉,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已推出了十大举措和46条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打造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支持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等互联网金融落户外滩金融集聚带。

 

 

来源:上海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