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神秘银联二次创业 历任董事长总裁身背央行履历

神秘银联二次创业 历任董事长总裁身背央行履历

发布时间:2014-04-01 分类:行业资讯


2014年3月26日,中国银联十二岁了。

在外界看来,银联是一个神秘的公司。它是中国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但没有公开的股权结构,更没有公开的财务数据。

“银联的十二岁生日在纷扰中度过,虚拟账户ATM取现、微POS二维码支付、网络信用卡等等江湖传闻呼之欲出,支付市场再也不是十二年前的情景。”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非常清楚如今中国的支付市场已经是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12年前,中国银联的成立为中国修建了一条银行卡信息高速路,成就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

但日益庞大的业务线造就了一个支付帝国。坐收垄断利润,与“民”争利,行政方式干预市场,这些年来银联“垄断”的另一面让人更为深刻。

移动互联网兴起,银联的传统优势不再明显。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即将开放,银联即将面临VISA、万事达的正面交锋。

“服务型组织,开放式平台”,十二岁的银联迎来了二次创业。

“告别孩童的纯真,拥抱青春的改变”。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在银联12岁时的一席话或预示着一个新的银联。

银联“把银行连起来”

银联的成立,把银行连接了起来,不必考虑地区、银行的不同,国内银行“诸侯割据”时代结束。

2000年,董明在江西读大学。父母每个月把生活费打进农业银行的卡里,董明从学校的ATM机里取出来。

“那个时候学校里只有一台农行ATM机,学校外面有工行和建行的ATM机,但农行的卡只能在农行的机器上取钱,同学们多半办的都是农行卡,所以每次取钱都要排上半个小时的队。”董明回忆说。

在银联诞生之前,使用范围是消费者选择银行卡的重要因素。各家银行自建受理网络。到2001年,仅实现18个城市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使用,银行卡业务发展缓慢,消费者用卡也不畅。2002年时,在全国1400万个商家中,只有15万个能受理银行卡,只占1%。

2002年1月13日,北京,一个冬天的星期日,早晨9点左右,央行[微博]地下一层的会议厅里已经坐满了消息灵通的记者。央行宣布推出银行卡联网通用标识──“银联”。

两个月后,中国银联成立。这是国内唯一一家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机构,央行赋予银联“组织银行制定规则”的权力。

“银联把银行连接起来了,不必考虑地区、银行的不同。”银联人士称。受理银行卡的商户,也从原先只能受理一家或几家银行的卡,发展成了只要接入银联,贴上“银联”受理标识,就能受理所有银行发行的带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

为了方便用卡人,银联所有的系统升级和新产品上线切换、变更等全部都要在深夜里进行,不能在白天,中国银联助理总裁吕虹回忆银联当年创业时的艰辛说,“所以有人说银联是躺着赚钱,实际上我们是在别人都还躺着的时候正热火朝天地忙乎着干活。”

成立当年,银联就实现了在300个城市各大银行的行内联网,在100个城市实现银行卡的跨行通用,在40个城市发行银联标识卡,并且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跨行通用。十年后,境内受理商户、POS、ATM分别是银联成立前的17.2倍、17.5倍、7.6倍。

从此,国内银行的“诸侯割据”时代结束,银联成为各银行发卡必走的清算通道。

银联帝国与银行争利

银联不仅可以获得卡组织的收益,还参与了线下收单和支付业务,与银行直接竞争刷卡手续费中的收单收益。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赤裸裸的争利。

在“把银行联系起来”之后,银联的野心越来越大。

2012年12月,银联商务成立,这是专门从事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和提供综合支付服务的机构。银联作为一个银行卡组织,参与了线下收单和支付业务,与银行直接竞争刷卡手续费中20%的收单利润。这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不同。

在中国,POS机分为直连POS和间连POS,分别由银联和各商业银行提供,由于银联和各大银行能在自有POS机上获得较多刷卡返点收入,为了扩大自有POS机的覆盖范围,银联和各大银行对商户的竞争非常激烈。

当消费者在商户进行刷卡消费的时候,类似银联商务、汇付天下的POS终端,进行收单业务,收单公司通过银联的转接平台,连接到发卡银行,再进行结算。银联既拥有银联商务作为POS收单终端,也有转接清算平台,在线下市场优势明显。

“银联自己安装POS机的条件往往比银行更优惠。这样,银联不仅可以获得卡组织10%的收益,还可以拿走收单行20%那部分的收益。对商业银行来说,这是银联赤裸裸的与民争利。”对于银联的行为,不少银行人士敢怒而不敢言,因为银行要发银行卡就必须找银联“批”。

在第三方支付兴起以前,银联商务的直联POS终端数量一度占到了全国60%的份额。

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银联成立了十余家子公司、孙公司,就连银联内部人都分不清楚各子公司之间的关系。

目前中国银联的营业收入结构主要为:一是境内ATM收入,比如跨行取款中收取的手续费;二是境内POS交易转接收入,即刷卡商户的佣金部分;三是国际业务收入;四则是一些创新业务收入,比如移动支付。其中,境内POS收入大约占到银联营业收入的一半。

根据银联公开数据,从2002年至2012年,中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额增长了120倍。尽管银联并没有对外披露财务数据,但据报道,2012年银联实现营业收入108.5亿元,净利18.36亿元,相比2007年度0.98亿元的净利润,5年间净利增长为18倍以上。

神秘银联背后是谁?

银联的股权结构十分分散,虽是银联股东,但各大银行在和银联的合作中很难有话语权。而银联历任董事长和总裁均有央行履历。

从成立至今,银联并没有披露过财务数据和股东结构。神秘银联背后到底是谁?

成立之初,中国银联共有85家股东,声势浩大。2002年,中国银联总股本达16.5亿元,股东有85家之多并分成三个层次。其中以工、农、中、建为代表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投资9000万元并列第一大股东,而非独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也进入了第一大股东之列。

第二集团军是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微博]、华夏银行等9家银行组成,它们分别出资5000万-8000万元。而近70家全国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组成第三大股权部落。

之后经过两次增资扩股,银联的总股本超过29亿股,资本金超过60亿元,达到成立之初的3倍。

银联股权结构变得更为分散。目前银联一共有152家股东,截至2009年6月22日,认缴注册资本量最大的单一股东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其持股占比也不过是4.86%。

正是这样分散的股权结构,银联与其股东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是银联的股东,但各大银行在和银联的合作中很难有话语权。

事实上,银联历任董事长和总裁均身背央行履历。第一任董事长兼总裁万建华,先在央行总行从事货币政策管理工作,2001年主持筹备中国银联。第二任董事长刘廷焕,曾任央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现任董事长苏宁也曾任央行副行长,分管支付结算业务。

银联从出身就烙着行政的印子。

银联面临内忧外患

支付宝[微博]、财付通等互联网新贵的崛起让银联这位巨人措手不及,他们挑战着银联的垄断地位。让银联担心的还有国际卡组织的虎视眈眈。

支付宝和腾讯线上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崛起让银联很苦恼。

“互联网通用时代对中国银联的政策扶持与保护已经彻底取消,中国银联一夜之间开始‘裸泳’”。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称。

按照相关规定,国内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发卡银行拿走70%,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银联商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但第三方支付公司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与银行直连,绕开了银联收单――转接――清算的传统模式,银联这10%的手续费就收不到了。

“第三方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场份额,这20家机构千方百计地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显。”时文朝说。

易观智库研究报告指出,第三方公司有的创新产品和业务,银联也在尝试。银联一方面积极保持自身在银行卡收单领域的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也加大了对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创新力度,同时,其也加强了个人收单业务拓展,加大便民缴费类终端的布放和推广。

让银联更为担心的还有国际卡组织的虎视眈眈。根据WTO的裁决,中国将有义务将电子支付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内支付清算市场对外资开放在即。

时文朝在致员工信里说:当国际卡组织在政治纷争中充任大国制裁“马前卒”,让国人一夕惊觉“转接清算主导权岂可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