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万建华谈互联网如何改变券商
发布时间:2014-04-02 分类:行业资讯
2013年以来,互联网巨头深度介入金融领域,基于庞大用户基础快速跨越传统金融的初级发展阶段,对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并引发传统金融变革、监管公平性、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持续热议。
券商自2012年掀起创新改革热潮后,经历了政策松绑、业务突围和重提风控等几个阶段,仍面临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和互联网新生力量的双重挑战,在期待制度环境改良的同时,券商仍要不断苦练“内功”,重构金融中介的业务方向。
在3月31日举办的岭南论坛间隙,财新传媒专访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万建华,解读券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的变革之路。
以下为财新记者独家专访万建华的对话录。
财新记者:互联网金融成为近两年业界的热词,一方面互联网巨头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不断用互联网改造自身。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面临业务转型挑战的证券公司,要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国泰君安作为一家老牌券商,在互联网金融的推进当中,希望作出什么样的尝试?
万建华:互联网金融这几年从电子商务延伸到金融领域,对金融体系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引起了方方面面的热议。互联网金融是电子商务派生、跨界到金融领域的产物。电子商务与支付相融合,在一个法人或经济主体下,互联网商业与互联网金融融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现象。
从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产品和业务,包括第三方支付、热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甚至拓展出的P2P模式,我们把它看做金融外部的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具有扩展金融服务、丰富金融多样性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金融体系,分流金融业务,倒逼传统金融体系改革,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需要在面对这些冲击的时候选择如何应对。这不是坏事。
比如,互联网金融对券商佣金的冲击。对传统证券公司而言,需要判断这是短暂冲击还是趋势性的现象。如果是趋势性的现象,不可逆转,那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思考自身如何应对。
国泰君安成立了网络金融部,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认为,金融仍然是金融,不会被互联网替代,互联网的冲击不可能把金融业改造成IT业。
金融的功能属性仍然存在,例如中介属性、交易功能、支付功能、投资功能等。更加重要的是,金融机构是管理风险的企业,有其特殊性,不是互联网可以替代的。
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机构业务等方面,证券公司仍然具备优势,如果把互联网和金融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把金融进化到更高的阶段。因此,金融机构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以变应变。
一方面,券商应该思考如何重构和完善交易功能、投资功能,融资功能、支付功能和托管功能等。同时,应该跟上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脚步,探索证券公司的网络金融业务,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内跨机构的资金汇划系统。同时,与第三方支付紧密合作,把客户的资金通道、支付通道打通,为客户提供金融资产流出入证券公司的便利。
这两年证券公司自身的变革要求已经非常明显和强烈,不仅仅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原有的业务结构单一,在金融体系内部已经受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商业银行过去十几年发展很快,把证券业甩得很远。证券业本身变革和转型要求不仅仅来自互联网,互联网只是现在一个新的推动变革的因素。
财新记者:证券公司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步从通道型业务阶段转向资本中介阶段。无论是固定收益业务、广义财富管理业务,还是近期比较热的主券商业务,都对券商资本金储备和运用提出了要求。有消息指出,监管层可能对净资本的管理办法趋于谨慎。在向资本中介型业务的转轨的过程当中,券商面临哪些挑战?券商如何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同时控制风险?
万建华:毫无疑问,资本中介是券商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必然要求对证券公司的净资本进行有效管理。参考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水平,目前行业仅两倍多的杠杆率仍然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但是,券商的杠杆率不能简单以高低来划分,与杠杆率紧密相关的是风险管理。证券公司这两年的业务创新,融资类杠杆率的迅速加大,伴随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有两个重要考量,一是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二是流动性管理。券商的流动性管理水平还无法与商业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一套高水平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同时有来自中央银行必要时候的再贷款支持。券商在这方面仍然比较欠缺,首先是自身管理能力如何提升,同时央行再贷款的支持也要看监管政策的开放度。
随着券商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净资本限制应该有所放松。但证券公司也不是说一旦得到净资本管理放松的政策,就提高自己的杠杆水平。
加杠杆后一旦风险管理出问题,不仅仅是带来资产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违约、不良资产率的上升,很可能直接触动流动性问题。
从近期的发展情况来看,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并购融资、过桥融资等资本中介型业务不断发展,可能成为券商向投行业务转型重要的部分。同时,场外市场、新三板、柜台业务在逐步发展。
财新记者:曾有消息称,互联网公司有意参股券商。无论结果如何,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请您谈谈传统金融,特别是证券公司,在面对以庞大用户基础、以低成本方式介入并参与市场实际利率定价的互联网公司时,在成本控制、资本金需求、客户保有等方面如何接招?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您如何看待统一监管和用户体验的冲突?
万建华: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优势是通过标准化产品规模化迅速增长,与之相伴的是其交易成本的迅速下降。传统金融机构除非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迅速赶上,短时间会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
传统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迅速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不仅仅是面向原有的客户,也要吸引更多新的客户进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规模化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应该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优势,国泰君安提出加强投资顾问服务。高质量、专业的投顾服务带来的收费,从另一个角度弥补因为交易佣金减少造成的损失,实现业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迅速改善客户体验,比如通过成立互联网金融前台部门、后台部门,提高自身IT 能力、开发能力以及产品改进完善和服务能力。
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统一监管非常必要。现在互联网企业还没有金融业务牌照,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渠道进行了跨界金融业务创新。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企业处于监管空白,相应的业务流程、步骤、规范性要求不受限制,而这些限制主流金融机构都需要遵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监管的不平等。我们的观点是,需要把这些产品和业务纳入到金融监管当中来,实现监管公平。
监管部门提出业务资质的开放,按照同等业务标准要求规范所有市场主体,这是一个好事。统一监管的前提下,相应的业务,大家就处于平等的起跑线上。
财新记者:《证券法》修法正在推进,其中,放松对券商的管制也是一个重要的修改方向。你怎么看包括《证券法》修订在内的当前证券行业深化改革的大趋势?此前国泰君安率先接入了央行大额支付系统,但是,券商彻底介入央行支付清算系统,打破保证金第三方存管等改革举措还都受限于证券法。这方面您有何建议?即使放开后,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市场差距,券商要如何应战?文/郑斐 财新传媒
万建华:现有的法律法规是历史形成的,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证券行业发展的客观情况,一些严格、甚至严厉的监管措施和法规目前还在执行,有一些法规已经影响到了证券行业公平、健康的发展,应该修订。
对于加入金融体系资金清算系统、打破保证金第三方存管这些调整,行业内都抱有希望和诉求,当然修订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现在的金融改革,包括证券业的改革,某种程度上而言,法律法规已经存在,改革要往纵深推进,就涉及到原有法律法规如何修订的问题。
现在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改法”,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内大胆试、大胆闯的例子很多。现在的创新和试错就牵涉到是否可能违法违规的问题。只有修订法规,才能把改革往前推进。
当然在法律要修法的时候,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会担心证券行业是否会暴露出与历史上相似的问题。
现在证券公司的业务能力、经营能力、自律能力已经不同,我们当然希望政策可以放得更开。即使出现问题,仍然有充分的法律法规监管,应该给证券行业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