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P2P或沦为高息揽存工具 未来应进化成P2F

P2P或沦为高息揽存工具 未来应进化成P2F

发布时间:2014-10-29 分类:趋势研究

这是一个快闪的时代,在严肃的金融行业,也不乏速生速死的玩家。

P2P模式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借贷的理财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2007年进入中国,前七年只不过是默默无闻地蛰伏,但在2013年却站在互联网金融的风口上一飞冲天,到2014年上半年国内P2P平台已经快速膨胀为1200家。但是,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统计,截止到2014年7月份拥有1200家平台的P2P行业用户总数量还不到63万人,这也就意味着每家平台平均仅有几百名用户,泡沫风险可想而知。

潮水退去,就知道谁没有穿裤衩。截止到2014年7月底倒闭的P2P平台约140余家。初期P2P平台倒闭的主要问题是跑路和诈骗,后来逐渐转变成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的提现困难,当然最近跑路的许多直接就是骗子平台。

那么,在中国,P2P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P2P

P2P异相

疯狂之后,我们慢慢看清了P2P模式的本质。P2P诞生于极客文化,是一种乌托邦式理念,其理念诞生于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别,如果要在中国发展壮大只有两条路径,即要么中国的社会环境能够发生改变,要么被异化成中国特色。看起来,现在看到的更多是异化。它让民间借贷以网络的面目出现,那么必将呈现出民间借贷的问题,即便是舶来的洋名字也掩盖不了高利贷、跑路的常态。现在企业此起彼伏的跳水声也不为怪事了。

我们来观察P2P在中国,发生了哪些异化:

1、把做P2P平台视为低门槛,大量非专业人士来经营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

很多人认为P2P经营门槛低,投资公司、科技公司、甚至是完全没有接触过金融,缺乏风险控制的人都想来分一杯羹,导致目前P2P平台的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严重匮乏,经营风险陡增。

举个例子,网贷平台“非诚勿贷”在2013年6月出现逾期提现的问题,合计被套金额达到750多万。平台的财务、客服等工作全部是由负责人蔡富业的亲戚负责。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非诚勿贷”的账目非常混乱,甚至没有电脑记账记录。在偶然的运营危机中部分投资人抽离资金,平台资金链就戛然断裂。

其实,放眼望去,众多的P2P平台都没有开始实现盈利,只有极少数平台能够收支平衡。许多P2P的参与者蜂涌而至,却忘记了经营本身的艰难。P2P平台主要是通过向借款人收取手续费来盈利,但现在却出现恶性竞争,一些平台为了吸引客户,主动降低手续费,这样下去就是比谁更烂。

2、P2P的监管不明,导致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各类骗子纷至沓来。

当前,我国成立P2P行业门槛也很低,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来骗取投资者资金。不法分子通常开办P2P网站后,通过伪造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和资金后携款而逃。许多投资者被高额利率吸引,被骗金额庞大,被骗资金很难追回造成自身巨大损失。

我发现,通常利用P2P网站进行恶意诈骗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种是自融自用。P2P平台负责人伪造投资项目,将投资资金挪为己用。很多“自融自用”的骗子平台成立的目的就是为自己的母公司或负责人筹集资金,一旦母公司或负责人不能及时归还本息,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平台就要面临倒闭或负责人跑路的危险。部分平台负责人甚至直接将资金全部划归到个人账户,通过非法途径将资金洗白后携款而逃。

另一种是形成资金池。P2P平台在没有借贷项目时,先向投资者筹集资金,让投资款项流入平台账户,然后再匹配项目,这就形成了资金池。一些平台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借款人,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就虚构借款信息,将投资者的资金挪作它用。

再一种就是使用传销手段。这类P2P平台普遍会通过高收益率的投资项目吸引投资者,再利用后来投资者的资金去偿还之前投资者的本息,造成平台高收益的假象。投资者在高收益的假象下逐渐放松警惕,投入更多资金,平台负责人再抽资走人,使得投资者血本无归。这类平台会保持投资者的提现金额小于充值金额,当提现一直大于充值金额,平台就会用“秒标”等方式吸收资金填补旧债。

3、P2P风险控制问题,现行模式还是缺少更多有效手段。

我们来审视现在的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大多难以让人信服。要么是自创了错漏百出的信贷产品体系,落地运行之后就问题不断;要么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P2P平台不是把中介减少,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

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从各种制度设计上,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优势。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险控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

P2P疯狂之后的归宿

P2P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我们可以做几个基本的判断:

一是现阶段来看P2P给传统金融带来的冲击力十分有限,更难以像P2P疯狂时许多人豪言的那样,要颠覆传统金融。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性地位,我感觉仍然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P2P平台,无论是吸收资金,优选客户,还是资金汇划、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手段,均未能找到与传统金融机构战斗的先进武器。

直面现实,当下中国P2P金融有多大体量?投资人大约不到100万、借款人大约不到15万人、贷款余额600亿,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大概就是一个银行中心支行的规模。P2P表现出来的,还只是传统金融市场的补充,或者叫传统金融机构技术及经营手段的一个创新工具。

二是如果P2P沦为一个高息揽存的工具,肯定必死。P2P平台应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入手,找到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P2P的魅力在于创新,怎么创新,就是找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做、不屑于做,或者不会做的事。

三是等待大清洗。清洗首先就是来自于经济,今年实体经济的低迷,金融行业的不良率将会上升, P2P们就会陷入代偿导致的流动性危机中,平台停滞或倒闭数将迅速上升。即使不是骗子,而是真正做好的P2P平台,也会由于缺少高回报低风险的信贷项目,发标数将进一步下降,贷款余额难以上升,大部分平台会进入中长期资本消耗期,陷入持久战。再一个是来自监管,P2P暴露的这么多问题,必然带来监管加强,而许多企业会直接经不起监管而倒下。

四是P2P平台如果希望活下去,一定不可以有直接担保与间接担保的行为。作为一个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不应该也无能力承担任何信贷风险,P2P最终只能做成技术型、智力型、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辨识能力强的平台服务商,才有机会分金融市场的一杯羹。简单的对接平台无价值,纯粹的担保手段更不可行,P2P只有努力将投资人、借款人、交易环节做得越来越透明,把产品及风险控制手段设计的更先进,才能获得更多的人信任,实现自我价值。

五是未来P2P平台的发展,安全性最为重要。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指出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三大风险:一是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明确,业务边界模糊;二是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资金存管存在安全隐患;三是风险控制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的创新产品,也是以信用为核心,但在我国目前网络征信体系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信用体系的缺失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硬伤,也会是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的推手。未来的P2P平台,谁能在风险控制上破冰,就会找到希望。中国的金融市场如汪洋大海,局部突破就肯定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安全作为突破口,P2F能否破冰前行?P2P会从烈火烹油,到杯盘狼藉,然后慢慢退场?我的观点则是进化求生。

我个人注意到另一种模式,即P2F(peer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这或是P2P的进化方向。由P2P到P2F,或许是虚焰烈火之后的修正。因为,这个P是依然存在的,大量个人理财需求如洪水般寻找出口,而另一端的P则换成了F,带来的是疯狂之后的理性,风险降至了最低,而收益虽然不疯狂,但相对均衡。安全性将是P2F模式的突破口。

P2F模式的商业模式基本是这样:通过搭建一个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然后发布具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背书及信用支持的金融资产信息,为众多互联网投资者提供高信用、低风险、高收益、低门槛的理财新途径,以满足社会微财富对理财安全性、收益稳定性、流动性及交易性的需求。

中国的故事就是,一个好的模式概念,大家会蜂涌而上,结果“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关于P2F的定义就会各不相同。人人都认为自己做的是P2F。但去伪存真,我认为判定真正的P2F的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安全性,安全性是P2F的生存之本,这也是用户马斯诺需求的第一层级。那么一个真正的P2F模式,它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第一,P2F必须具有高信用与低风险,这个游戏才能玩下去。P2F模式用于提供质押融资的资产,需要具备两个特征:一个是刚性兑付,二个是具有高度信用,在这点上银行的票据资产可能是一个突破口。银行具有大量的承兑汇票,而这些票据本身周期长、稳定性高,虽然银行本身也有推出以票据为主要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但由于票据存量大、流通率低,银行间市场只能消化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票据流通的投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而P2F有望将票据流通与投资者理财相结合,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项创新。前期P2F平台上的主打产品,就应该是银行票据资产,票据由银行代查代验,且票据由银行托管、托收,就很好地依托了银行专业的风控体系。事实上是银行来为资产的风险进行把控,这样才是真正具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信用背书。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由银行无条件承诺兑付,这就具有了低风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中国不用考虑银行破产这个问题。

第二,P2F必然是一个独立的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不能有资金池。投资人的资产并不托管在P2F平台,而是通过平台与银行签订的托管协议保管在银行,银行负责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存储与管理;投资人的资金由具备资质的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托管,平台不碰资金,严格遵守监管的十大政策要求。

第三,P2F应实现利率市场化。P2F平台的利率是参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保证收益稳定。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发布并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

银行传统的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年利率普遍在4%~5%之间,而P2P平台提供的产品平均年利率在15%左右,而疯狂的平台甚至将年利率推高到25%以上。大量投资人血的教训可以表明,P2P平台的年利率越高,离跑路的日子也越近。过去,是疯狂地心跳,还是保守地睡着,就是在P2P网贷和传统理财中间做出二选一。而P2F诞生之后,则为投资人提供了一种疯狂和保守之间的中介点选择。P2F投资者年化收益率区间大致为5.5-8%,收益率是传统的理财产品1.5倍左右,而风险远低于所谓的P2P。

随着余额宝等各类“宝宝”热潮褪去,用户对各类理财产品收益逐渐回归理性。同时,P2P平台虽然收益高,但现在渐成高风险的代名词。所以,P2F可以为广大投资人提供了另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备选方案,恰好成为了这个时间窗口非常好的选择。

第四就是确保高流动性。现阶段P2F的产品主要还在于票据资产,而票据资产周期较长,P2F平台就需要打造二级交易市场,保证用户随时可进行债权转让、灵活变现。

终上四点,P2F模式的特性应该是具有高信用、低风险、稳定收益、高流动性。放眼现在做P2F的企业,还良莠不齐,有的具备了金融机构背书,但不具备高流动性;有的具备高流动性,但风险控制并不专业;有的风险控制比较好的,但是否存在资金池的问题又要打问号。甚至许多具有国有背景或银行背景的机构,也不一定就具有相匹配的信用背书,只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真正参与风险控制其中才能算真正的信用背书。

当然,也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我观察到的重庆的融星行,就是这样一家比较审慎又比较清晰的P2F企业,基本做到了高信用、低风险、稳定收益、高流动性四点合一,融星行最基本的银票通产品已经做到了由银行来进行风险把控。当然,一切都还需要长期观察,我也会继续深度关注这个企业。

P2F模式与银行合纵连横,探索互联网票据理财

我认为,P2F模式生存的第一要义是安全性,然后是产品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票据理财。在传统的票据业务中,商业银行运用储户存款资金为企业提供票据贴现融资,担当着信用中介的角色。而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的出现,使得企业票据融资和个人投资能够直接实现资金对接,从而形成了票据领域的金融脱媒,这里就充分代表了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性创新了。

我们再来观察P2F模式各方关联者参与得到的价值: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第一可以分流中小企业到银行贴现的压力,第二尝试触网做防御性探索,第三就是用这个通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理财的最低限额问题。所以,未来考验一个P2F平台运营的好坏,关键还在于平台如何打动金融机构确保持续优质的产品供应,这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要求会比较高。

对于融资的企业来说,当前许多企业所持有的小面额票据存在“贴现难、贴现贵”的问题,难以通过正常的银行贴现途径获取融资,而P2F平台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的融资渠道。

对于投资者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报高,P2F平台上的理财产品甚至可以是1元起售,相比一般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的最低门槛,能接纳更多的“散户”投资者,而票据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也要高于货币类理财产品,从而增强了其吸引力。原来高高在上的票据理财飞入了寻常人家。

由此可见,P2F创造的价值显现无遗。这是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票据业务和理财业务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即把部分难以通过商业银行正常贴现融取资金的票据做成理财产品,卖给部分可能达不到购买商业银行常规理财产品门槛的投资者。

希望P2F模式,能够真正成为理性的回归,成为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同时也催生出更多的优质的P2F平台。当然,也希望P2F的从业人员们,能充分汲取P2P失败的教训,既尊重互联网的规律,更要尊重金融的规律。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互联网的变化性会是有专业、有良知的企业的真正风口。

来源:《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