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服务“三农”任重道远

金融服务“三农”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5-12-28 分类:趋势研究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成果丰硕,这也和金融行业起到的作用不可分割。

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三农”问题直接涉及我国半数人口和土地。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锁定农业议题,足见其重要程度。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对提供“三农”信贷服务的相关银行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凸显结构性调整思路。除此之外,还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与再贴现额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并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另外,今年年初,银监会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作出了要求。

“政策引导下,各金融机构都在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创新产品,贴合农村市场的需求。”一位辽宁省农信社信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三农”金融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近两三年,金融机构正在主动研究可行的对接方式,并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逐步复制。他认为,东北三省目前在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村担保资源等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案例与经验,可供下一步更大范围推广。

而在全国范围内,金融服务“三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指出,在推进改革方面,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国家层面看,农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农发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从地方情况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进一步提升,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

在间接融资体量不断加大、覆盖范围持续拓宽的同时,针对“三农”的直接融资渠道也正在打通。今年11月,证监会方面透露,共有11家农业企业成功实现IPO、再融资,还有农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49只,共融资247.82亿元。虽然规模还相差较大,但这一方式可以使更多金融需求得到满足,也令风险与收益更加匹配,未来可大力发展。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但必须强调的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有分析认为,明年农村土地相关改革试点将进入全面落实阶段,金融切入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需要进一步探索。事实上,这一改革已推进很多年,除了在法律上存在障碍外,金融支持也是亟须突破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粮食增收、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同样有待金融深耕。

农村金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亦是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所在。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覆盖小额、高频、差异程度高等特点的需求。目前,已有不少农村电子商务、小额贷款进入农村市场,共拓蓝海。未来,随着该领域的发展与完善,料将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互补合理的格局,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服务“三农”。12月11日,央行等部委联合发布《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征信机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服务,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三农”。

除此之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应积极发挥产业基金、融资租赁、银保与银担合作等多种方式,用好资产证券化等新兴金融工具,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