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乱局之后 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乱局之后 互联网金融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6-04-07 分类:趋势研究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要感谢摸着石头过河的阿里,但宝类产品在回报下降后仅凭风险控制能力就不足以担当家庭理财重任了,而股市跳水连累了基金收益率,这是网贷迅速窜红的大背景,后者接过普惠金融的大旗,推动了互金革命,但国人赚快钱、赚大钱的非理性预期,总是让骗子的机会比好人多,结局悲催就不稀奇了。

表面上看,中国互金公司从5000多家萎缩到3000多家,确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但这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网贷产品由乱而治是必然趋势,浴火重生者将在坍塌的楚门世界里重建信任。

当初,最先火起来的某宝之所以扑街,就是因为巨大的需求与基础金融环境不匹配,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没有美国的FICO和SSN作为基础。

美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是因为有FICO社会信用评级系统和SSN(社会安全号码)组队的完善风控,P2P先驱如Lending Club、 OnDeck、Prosper们要做的不过是让互联网平台与之融合,按Lending Club的标准,FICO在660分以上的就可以申请贷款,而美国个人消费者的FICO均值也有678分,可想而知,借贷双方的配对成功率很高,也不容易出现挤兑和赎回,但中国某些P2P就只能靠高回报、自风控、自担保和自建资金池了。

按此前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平台只能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不能自设资金池,不能提供信用担保,规定的着眼点是稳定金融秩序并防止平台进化为类银行的金融机构,属于顶层设计式的风控,但对于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倒闭或跑路的平台显然不起什么作用。

如果把那些扑街的平台摆上解剖台,死因不外以下几点:

1、自担保=自杀

早期的P2P懒得设立风控,又知道纯中介玩不转,这才有了自担保和关联第三方担保的泛滥,但慷慨背起这么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结果就像是漫威反英雄死侍的口头禅,能力越大,越不负责,跑路是必然的。

2、自设资金池

大多数平台不想费力去搞什么资金存管,银行也没兴趣给他们托底,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平台资金左手转右手的通道,这种稳赚不赔的变相吸储哪里还是互联网平台?顶多是民间小贷和高利贷的线上版而已。

3、偏爱高风险产品

Lending Club和Prosper有细分的风险等级控制,底层金融的结构支撑+合理的投资组合构成了完美风控,除非借贷双方的智商同时掉线,违约只是小概率事件,何况Lending Club最小的投资额度只有20美元,主打的就是传统银行无法覆盖的长尾需求,相比之下,充斥着高风险产品的中国P2P更像是一场签了生死文书的豪赌。

综合一些网贷的死因,无非证明了“金钱面前,总有些宝贵的东西会死”的真理,而意图转型的平台,大概有三类:

第一种是金服,如恒大、京东,这是基于自身囤积的用户和商业模式衍生出来的后期平台型资产,这类公司有久已打下基础的主营业务支撑,发展速度快,体量大,但由于在新领域中野蛮成长,内部管控混乱,在膨胀到一定规模时,难免停下来自我修正。

第二类是纯互联网平台,如人人贷、挖财网,企图以平台技术和用户体验为核心寻求突破,有时也与没落的传统金融合作,但发展不规范,规模不易做大,导致负面事件频出,多半昙花一现。

最后一类是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的转型,代表者如陆金所、PPmoney万惠等,通过合理运作资本,进行精益化的资产布局,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贷,发力速度或许不如互联网公司,但参考日本的SBI以及美国的互金行业,很可能后来居上。

三个类型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顺利完成蜕变,第一类需要静下心回归传统金融;第二类要做好垂直资本布局;第三类则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现在看来,超脱于P2P的原领域之外进行再创新,也就是陆金所、PPmoney万惠等,转型为线上综合理财超市是条较为合理的演进轨道。

早期网贷信奉唯快不破,不夯实基础,已被证明是一条歧路,所以跳出名词术语做普惠金融的大众投资平台是必由之路,已经汇聚了超千万会员的陆金所、PPmoney万惠正是从投资者多元化、资产扩外延(资产来源将从单一的个人消费信贷,向企业借贷、非标理财、车贷等方向扩展)、服务一站式等综合因素出发,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样与丰富的理财选择。这种更接地气、更亲民的理财超市才是普惠金融的深层次实践,而PPmoney万惠强调“产品分类、用户分层、智能推送、全球配置”的十六字理念也更容易打造出因人而异、基于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