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下一个互联网金融风口在哪里?

下一个互联网金融风口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6-04-26 分类:趋势研究

消费金融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今年两会的召开,更是让消费金融成为2016年两会的热点,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也正在发生相应的改变,经济转型从投资主导型逐步向消费主导型转型。

中国当下情景似乎是当年日本经济的情景再现,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消费金融仍逆势发展,成为明星产业。日本《利息限制法》规定贷款利率上限是20%。然而另一部法规又规定,只要借贷人同意,年利率上限为29.2%。这样一来,日本几乎所有的消费信贷公司都选择了29.2%的年利率。消费信贷的高利,在救人之急、创造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的确使一些人陷入了更深刻的财务危机。为此,2006年初,日本最高法院出台新规,规定超过《利息限制法》上限的利息均为无效,且贷款额不得超过借贷者年收入的1/3,消费贷款公司的年利率以后不得超过20%。更要命的是,在条例出台之前多出的利息部分,还要全部退还给借贷者。

其实,和日本相比,中国的情况更复杂。个人实在无力偿还欠款时,在日本可以申请个人破产。在中国暂时还行不通,要么亲戚朋友帮你还,要么诉至法庭,要么避走他乡,甚至其他更极端的手段。比如最近事件频发的校园消费金融的某些事件,其实本应该可以去避免,但就是因为某些环节的没做到位,发生了悲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消费信贷领域法律及人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之处。

2013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额为142万亿元,2014年达到171万亿元,2015年则直逼300万亿元。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进入爆发期,市场容量预估未来5年将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扩张。

银行一直是投资消费市场的主体,金融业务相对其他机构也较成熟,多年前,国内各大银行就已经纷纷推出了信用卡贷款来刺激消费,信用卡作为一项成熟的信用贷款产品在中国已有30年历史,发卡量超过4亿张,各个业务的层次分明、布局紧凑,触角已基本上伸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庞大的信用卡用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消费金融服务,增加信用卡用户的黏性,提高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显而易见,由此形成的产业闭环的能量将是巨大的。

在消费流通企业中,前端是线上,中端是物流配送产业,后端是线下卖场类的实体形式,这是典型的O2O模式。线上的电商掌握强大的用户数据资源,用户覆盖优势明显,大数据等技术实力突出,从而顺利成章地把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渗透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丰富了整个消费产业链,为传统的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渠道,是业务量增长的强有力保障。

对于垂直消费金融平台而言,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更为下沉,是那些还未能、无法办理信用卡的消费者,他们可能是在校大学生、可能是刚步入职场的新人。但消费金融公司覆盖的范围比较有限,利率可能比信用卡还要高。目前这些平台主要是小额信用消费贷款为主,与银行比放款更快,审批流程更简单,但利率更高。目前这些平台主要集中在细分用户群体或者细分应用场景,例如趣分期以及爱学贷。但目前这块校园消费金融细分市场有很大的道德和风控风险存在,我个人认为你的目标客户群体应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不是期待他的未来。

总的来讲,消费金融就是结合应用场景的小额信用贷。关键节点主要集中在风险定价、征信数据、风控模型和贷后管理上。

风险定价机制,精算师根据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回报要求及市场价格等因素,制定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确保定价能全面覆盖风险。当然你可以根据政府所允许的最高年化率来,目前基本上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或者可以年化率略低,增加各种手续费管理费名义。

国内征信体系还很不完善,甚至可以说都还没有初步建立起来,这是国情决定的,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域广博,地域经济差异大,居民互联网使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个人的信用记录都是碎片化的,从来没有一个有效的体系或者平台来有效记录每个公民的信用数据。以北银为例,其于2010年1月6日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是中国首家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调用人民银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全国公民身份信息查询中心信息和数据,使用评分卡等专业的个人风险评估系统来综合评估申请者的条件。目前整个行业基本上是接多家征信数据,通过他个人基本资料、手机通话记录、位置信息、水电费、银行卡使用流水账单、社保记录、社交记录、法院案底等数据来评估。

有了征信数据就需要一个风控模型来评估这个用户我们是否能贷给他,能贷多少,基本上结合以上数据模型会制定用户的身份特征画像、个人用户评估、履约历史评价、关系网络评估、网络行为偏好、信用风险预测这几个维度来最终得出结论。总的来说消费金融的风控模型要比其他如企业贷的风控模型要简单,因为消费性需求更稳定,虽然受经济波动影响,但跟经营性需求相比还是稳定和容易预测,而且从人群来看,消费性需求覆盖面更广,有更扎实的数据基础。

至于用户的贷后管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利用专门的催债公司上门讨债,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目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之一。以银行卡为例,欠款人逾期不还,60天内,银行一般会以短信、语音、人工电话等方式提醒用户。如果用户仍不还账,或者遇到欠款人失联等情况,银行会开始施压性的催收,一般是逾期越久、金额越大强度越高,方式包括联系关系人,上门、信函等催收方式,严重的甚至会采取法律手段。那其他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呢?

以京东白条为例,欠款在30天内,会以短信语音提醒用户,随后会以人工电话催收。如果用户失联,京东会启动关系人催收,京东主要以欠款人账户订单信息判断关系人,一般会以近6个月的收货人号码做关系人认定。其他信贷公司对欠款人催收严厉,逾期后直接进以人工电话催收,如果欠款人失联,信贷公司就会启用关系人催收,如果仍不还账或则进一步以上门、信函等手段施压。整体而言,用户借款逾期后,如果拖欠不还,按照行业通行的做法会进行催收,甚至诉诸于法律。用户最后不仅需要把欠款缴上,甚至还可能因此影响征信记录,给信用抹上污点,可谓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2016年是消费金融爆发的一年,目前一共有15家平台已经有了消费金融牌照,接下来肯定有更多的公司会获得牌照,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垂直细分化的应用场景,比如租房、装修、购车、旅游、后教育市场、女性消费等等,会越来越受到新进平台的思考和切入。

但我认为通过消费金融爆发,并不希望和中国经济的持续下行,CPI的持续居高不下联系在一起。而且随着老百姓认同和使用消费金融,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建立一套多部门联动的个人征信平台,而自下而上的消费金融平台能共享客户的逾期和违约数据,真正因为消费金融把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