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驱赶资金脱虚向实,互联网金融再迎风口期

驱赶资金脱虚向实,互联网金融再迎风口期

发布时间:2016-05-18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网络

近日,有权威媒体透露,中国金融监管正严厉打击各种类型的投机炒作,驱赶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显然,监管当局已经意识到,当前货币领域的主要问题不在央行端的货币宽松与否上,而在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上。事实上,央行公布4月份社融和信贷数据后,笔者在《央行4月份数据问答透露的玄机》一文中明确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是需要传导的,需要依赖银行转化为贷款融资、依赖债券市场转化为企业债券融资,若传导渠道出了问题,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只是高涨的房价、大宗商品投机等,而不是对实体经济的更大支持”。

认识到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后,驱赶资金脱虚向实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资金如水,可疏而导之,不可堵而截之。传统的货币传导出现问题,倒逼政策提高对新型货币传导渠道的容忍度,为正接受严厉监管的互联网金融带来转机。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借势崛起,迎来新一轮的风口期。

流动性陷阱近在咫尺

通俗来讲,流动性陷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央行如何扩张货币政策,都无法刺激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即资金不再流入实体经济,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对任何国家的央行而言,货币政策失效无疑是最大的恐惧。就国内而言,已经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迹象。

在凯恩斯的假设中,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和传导以极低的利率为前提,因为利率太低,市场预期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产生了现金窖藏效应。国内的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则是以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为前提,社会投资意愿和银行放贷意愿双双下降,资金脱实向虚,流向投机领域。

2014年下半年,银行不良率攀升趋势确立,股市成了资金的避险池。以央行11月21日的降息为起点,A股开启了一轮暴风骤雨式的牛市,牛市的逻辑正是低利率(翻看当时的文章,不少人已经在鼓吹零利率,笔者曾撰文《降息有必要但超低利率时代不会来临》,极力驳斥此类观点);2015年6月,股市崩盘,楼市接棒市场投机资金,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启了一波令人瞠目结舌的涨势;今年3月份起,政策开始关注楼市投机风险,期货市场顺利接棒……

除了投机性领域,产能过剩领域的债务循环也是资金的一大去处。这部分资金虽然流向了实体经济,作用只是维持过剩企业的僵而不死,无益于经济的结构转型,同样属于无效资金。

当前,实体经济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改革和升级,需要孕育新模式、新业态,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驱赶资金脱虚就实成了当务之急。

脱虚容易就实难

为驱赶资金脱虚,监管当局祭起了政策大棒,频频发力。示例如下:

4月21日,三大期货商品交易所接连上调部分品种保证金水平、手续费费率以及涨跌幅限制,以给狂热的期货市场降温;

5月5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股权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4号:大额未上市股权和大额不动产投资》,用信息披露约束保险公司投资行为,防范个别险企投资冲动;

5月6日,央行和银监会就加强票据业务监管、规范业务开展等事项进行通知,防范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

5月6日,证监会称,正对中国企业海外退市通过IPO并购重组等回到A股上市研究分析,以打击A股市场壳资源炒作的投机氛围; 

5月11日,有消息透露银监会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

上述政策以把资金赶出投机领域为目的,脱虚的效果不难达到。但如何将出来的资金赶向实体经济,不是件容易的事。

资金就实,传统模式失效

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无外乎贷款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渠道,可惜的是,三个渠道均出了问题。

贷款融资不畅,是银行出了问题。银行的问题在于不良率高企催生了慎贷情绪,银行贷款新增主要来自消费贷款和住房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下降。债券融资受阻,是刚性兑付出了问题。债券市场正处于打破刚性兑付的窗口期,投资人以观望为主,购债意愿受阻。股权融资,投资理念出了问题。杠杆炒股之风毁了牛市,也基本摧毁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上述三大传统融资模式出了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市场需要找到新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顺势再起

相较之下,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持续进行模式创新,为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打开了新的空间,迎来了新的风口期。笔者认为,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 

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大模式创新。

当前,实体企业涉足互联网金融成为企业转型的时髦之举,供应链金融是基本的切入点。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是核心企业利用其高信用优势获取廉价资金(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甚至股权融资等),凭借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上下游企业的精准信用把控,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在洪言微语看来,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解决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是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一大模式创新。

基于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步成为除住房贷款外居民部门加杠杆的主要渠道。

实体企业去库存,离不开终端消费的支撑,消费的快速增长依赖于收入增速。收入快速增长,指望涨工资是不可行的,居民加杠杆(即消费贷款)成为唯一可行的渠道(当然,股市的财富效应也可以,不过不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等电商系消费金融产品以及基于3C消费的各类分期公司的分期产品,内嵌于闭环的消费场景,风险可控,且贷款可百分百转化为消费,正逐步成为个人加杠杆的主流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理应受到更大的重视程度。

互联网金融最初以满足社会上小额、分散、长尾的融资需求得以崛起,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融资类企业,基于生存压力在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持续满足市场缝隙中的融资需求,成为传统金融体系外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补充。对着传统融资渠道的受阻,P2P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也应得到更多的扶持。近期,针对P2P领域的监管政策出现了些许松动,这是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