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引入大数据新机制,互联网金融或将迎来春天

引入大数据新机制,互联网金融或将迎来春天

发布时间:2016-05-19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搜狐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不断曝出的风险事件,更是让大家谈虎色变,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P2P圈钱、跑路”的代称。随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召集14部委召开的电视会议,透露出随着监管的不断升级,行业即将迎来“寒冬”。

伴随专项整治会让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冬天”的论调,蚂蚁金服完成了B轮融资45亿美元,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声音“与其说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冷,不如说,这一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的风险问题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领域的补充,第三方移动支付、网上银行、小微贷款、保险、股权众筹等,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一些小微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往往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互联网金融则可以为这些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实现金融资产和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从而满足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

尽管整个互联网金融大行业正处在暴风眼中,但我们发现,集中暴露问题的其实还是 P2P 这一细分领域。但是看待过去几年P2P及网贷平台暴露的风险问题,应该区分“来意不善”和“经营不善”两种。

一类是 “伪P2P” 打着 P2P 旗号,大行集资诈骗之实,让整个 P2P 行业都背了黑锅,一些相对优质和合规的企业普遍有躺枪之感。

二是一些平台没有做到资金存管,甚至涉嫌资金池,容易导致平台跑路,属于操作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也在寻求资金存管,可杜绝跑路现象。

同时,要把恶意欺诈和善意经营的平台区分开,一部分平台从上线之初就动机不纯,通过精妙骗局吸储然后卷款跑路,泛亚是其中一例,也有一些平台是为关联企业的高风险业务进行融资,最后自己兜不住风险,快鹿是其中的案例。

有投资专家表示:平台如果真的把资金发放给借款企业,平台也没必要跑路,因为债权债务关系直接一一对应,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其实没有太大法律责任,但如果平台自己做资金池,没用到企业里,就只能跑路。

另外,许多网贷平台惯用大额烧钱做大用户量和交易量,引进投资,最后从资本市场退出获得回报,志向不在于通过日常经营产生现金流和利润。

目前许多 P2P平台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在 700 元到 1200 元,一家急于上市的大平台在去年亏损 4 亿美金,大部分都用在获客方面。流量成本太高,以至于一些平台都已经停止拉新,只做存量用户。

大数据运营模式催生新机遇

从全球互联网金融行业来看,中国模式平台的问题还在于模式。研究了 P2P 鼻祖之一的 lending club 的历史会发现,P2P在中国的现状是跟美国很不一样,美国的P2P平台就是一个信息披露平台(这也是现在监管当局倡导的方向),底层资产做到穿透,企业的信誉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而不是平台信誉决定。

然而,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较差,只能靠平台来增信,所以必须加上担保等一大堆环节,推高了最终的借款成本。投资人成熟度也不高,常常被高收益驱动,又贪图平台承诺的刚兑,用高利差来冲销坏账,其实就是伤害优质借款人的利益去补贴劣质借款人。

这样一来,借款成本变得非常高,也带来逆向选择,高利率借款吸引过来的只能是低质量的借款人,同时过度追逐高收益率的投资人往往也不成熟,形成恶性循环,也是如今很多平台经营不下去的根源。

从个案上讲,极小规模的平台依靠优势资源、团队能力、相对保守的盈利预期,是可能控制住信贷风险的,但大规模的既安全又高息的贷款模式不现实,因为最终信贷原理与概率会起作用。

有投资人说,改变现有模式来真正弥补市场空白的机构还是有空间的。的确,已经有一些平台开始真正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来自我组织有效资产了,比如基于优质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基于网络消费场景的消费贷、基于公共反欺诈、个人网络信息为基础的个人信用贷等,这才算是中国网贷的发端,但也才刚刚开始。

网贷细分领域仍有机会

网贷的问题不等于整个互联网金融都存在问题,也探讨了网贷在中国各种尝试中所反映的不足,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除了网贷,其他细分领域的赛道上仍然有很多机会,比如许多人就很看好供应链金融,认为这是一个“降维打击”的机会。

其次,“海外资产配置”也被看好,因为中产阶级会有配置外币金融资产的需求,但与消费金融起量快不同,海外会是很慢的过程,因为资本账户没有开放,外汇仍被管制,影响爆发式的增量,但长期看,出海是不可逆的趋势,中国会更加融入国际分工的角色,中国的资金也会更具国际视野。

总的来说,以前被赋予过度杠杆的国企目前正在减杠杆,而居民被鼓励加杠杆,银行全行业每年从企业那边赚取的 1 万多亿的利润,有可能在这 “一减一加” 过程中,外溢出来,这就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