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金融撬动农村“金融盲区”

互联网金融撬动农村“金融盲区”

发布时间:2016-06-03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最近,麦肯锡公司发布中国银行业创新系列报告称,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元至15万亿元,占GDP的近20%。而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也超过5亿人,成为世界第一。之前很少有企业愿意涉足的农村金融领域,如今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通过互联网金融撬动群众内生动力,释放活力。那么,目前农村金融现状如何?互联网金融又该如何有效对接这种需求呢?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始会员、北京市网贷协会创始会员、安润金融副总裁项峻峰。

传统金融难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16.8%的人认为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而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69.6%。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的农村金融潜力巨大。

据了解,农民的借贷基本集中在生产性借贷方面,这是因为农村分田到户,农民通过在宅基地上自建住房就能满足一家人的居住要求,且这种房屋远离市场化,所以住房的问题不像城市中那样,得通过借贷的形式实现居住需求;农民有地,很多产品都是通过自家种植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所以生活性的消费很少支出。反而在生产性资料方面,如种子、化肥、饲料的购买,农具的购买,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所以农民基本上也是在生产性的资料方面支出的额度较大。

据悉,传统正规的金融机构很少将资金贷给农民,譬如说作为农业领域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面向粮食收储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但是并不对农民个人提供金融的相关服务,农民个人的金融服务业被排除在了农行的实际业务中。相较之下,农村信用社似乎是唯一还向农民发放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但据业内人士讲,其存款来源越来越少,且不能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相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都被剥离了,它们却仍旧背着历史的包袱。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全国原来有近6万家,现在只剩下两万多家了。

业内人士表示,农村金融改革需要系统性和创新性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例如,传统金融业系统性和风险控制能力强,但创新性相对较弱,而互联网金融正好相反,两者若能结合互补可有效助力金改成功。互联网金融可撬动内生动力

从目前来看,农村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银行自营,这种模式的代表是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这个独立的互联网金融品牌。不过,这种模式的弊端是部门依然在银行体制内,受银行传统习惯的影响较大,使得管理团队很难按照互联网方式工作。第二种模式是银行的股东另外设立银行体外的独立法人公司,典型代表是陆金所,自身独立开展业务,人事、财务业务都独立,当然业务上可能和银行有些配合。第三种模式是外包代运营,典型代表是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从产品到运营,都外包给一家公司。客观讲,三种模式各有利弊。

项峻峰在接受采访时给记者举了一个安润金融的例子,他们经过半年多的严格实地考察,以内蒙古四王子旗为起点,推出了安农贷、安牧贷两款新产品。“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虽然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民风淳朴,但由于当地人很真诚,互相之间知根知底,户与户、村与村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征信难度主要体现在奔波距离上,农牧民违约状况很少出现。不过,对农田、牧场规模较小的农牧民,银行业很难全面介入,尤其是每到农民春耕采购种子、化肥、农机具,牧民冬储牧草圈养牛羊用钱的时候,却无处可借,导致不必要的减产减收。农牧耕,季节性、时效性非常重要,过去大小银行即使介入,只征信就需要一两个月。而我们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经严格征信的农牧民,3天内就能将钱拿到手。”

的确,对投资人来说,安全和收益都须兼顾。项峻峰告诉记者,他们的征信调查几近苛刻。“即使普通征信,也远远高于银行的征信调查,在类似银行征信调查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类似第三方担保人、房产证、草坡证、国家补贴银行卡、养羊数量等许多调查内容。毕竟农村金融是一根难啃的骨头,但大力攻坚既符合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更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总之,从长远来看,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身的辛勤劳动实现“自我供血”。通过互联网金融撬动群众内生动力,释放活力正在被证明是条可行之路。

呼唤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公布了针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中的30个县域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与使用的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农村居民对传统金融服务依赖度较高,近七成的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说“不”。

然而,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尽管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接受度不够高,但其凭借多重优势,可以填补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更被视为下一个蓝海。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只是这几年的事,其蓬勃背后自然有深刻的原因。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有着成本、效率、便利、黏度、风险控制以及模式等诸多优势,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渗透到农村,其简便和快捷很重要。或许有不少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觉得,通常情况下,传统金融模式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由于金融机构具有信息集中的规模优势和信息处理的专业优势,往往将产品创新、定价模型、交易操作、流程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集于一体。在此模式下,传统金融机构从业中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各类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

相较之下,互联网金融模式则是一个“去中介化”的扁平结构,金融机构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荡然无存。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本质仅为信息流通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发布、匹配信息提供场所,由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虽然平台也会对其上的金融产品进行审核,但并不保证融资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都交由网络化的方式去完成。资金流则交由集中支付系统和移动支付来完成。

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风险聚集度更低,风险也更小。但事实情况,似乎并非想象中乐观。一旦风险管控做得不够完备,资金使用及配置没有明确的计划,也很容易诱发风险,所以同样应该时刻紧绷风险这根弦。

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领域的结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是农村金融组织中比较完善规范的合作体系。“三位一体”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三类合作组织一体化、合作功能的一体化、合作体系的一体化的模式。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多次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多体制、合理性。事实上,构建这种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不断提升各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各大金融机构在业务重合地区可以在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关系,促使农民对金融服务机构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使各大金融机构逐渐建立完备的章程、逐步完善内控机制和业务操作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互助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