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校园贷治标更需治本 财商教育是关键

校园贷治标更需治本 财商教育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6-06-17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金评媒

今年以来,校园贷的话题持续升温,从大学生被逼自杀,到最近的“裸条借款”,很多人都在质问,为什么校园贷会问题频发,是否应该将其取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下校园贷兴起的原因。

根据一项调查,有53%的学生被问到“为什么申请校园贷”选择了“购物”答案。可见,伴随着消费金融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作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大学生潜在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欲望,越来越成为网贷平台追逐的目标,大学校园作为人群集中、接受新鲜事物高、推广成本低的地方,自然成了网贷小广告泛滥的重灾区。 

金融创新进校园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让大学生能够享受金融服务,但在良莠不齐的所谓“创新”情况下,更多的平台嬗变为高利贷平台,而且由于监管的缺失和创新本身带来的风险,往往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目前,推出“校园贷”的平台大都存在四类严重问题:一,审核门槛低,风控能力严重不足;二,运营漏洞多,个人信息经常被冒用;三,利息坑大,违约金高,除本息外隐瞒其他费用,利率算下来高达百分之三、四十;四,暴力催收频现,甚至触及法律边缘。 

除了监管和平台的原因,大学生这一群体屡陷困境,和他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密切关系。根据国内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16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超过67%大学生认可并接受分期消费,33%不认可分期消费的大学生中仍有78%的人进行过分期消费行为。消费结构上,68.8%的大学生选择了日常购物支出,62.4%的大学生选择了休闲娱乐,超越了食品的消费支出。这体现大学生消费已经超越了温饱需求,更高的物质需求、情感消费成为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而另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目前90后大学生存在4个方面财商特征:财商观念存在明显误区;消费社会化和消费无计划性并存;理财意识勃发和财商素养欠缺;互联网金融接受度高但风险甄别能力不足。 

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能力见长的同时,消费规划能力却亟需提升。大学生的消费资金主要是分阶段的生活费。数据显示,40.5%的大学生消费时没有计划、随心所欲,22.7%的大学生消费计划不明晰,仅有9.8%的大学生有非常明确的消费计划,并能坚持。大学生校园活动很多,情侣约会、各式各样聚餐、旅游活动不断,这些都让大学生消费呈现情感下的短时间高消费的特征。短时间的高消费,极易导致大学生下阶段的囊中羞涩,“上个月吃肉,下个月吃土”也成了大学生普遍可见的现状。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消费的随意性和不理性。 

如何满足大学生下一阶段的消费需求,众多“贴心”的校园金融产品的推出便成了顺势而为之举,余额宝的到来,就是很有代表意义一件事,反映了理财碎片化、理财低门槛、全民理财的潮流。 

校园借贷作为新兴理财方式的衍生服务,分期贷款消费能减轻大学生一次性消费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他们日渐觉醒的理财观念和超前的消费观念,摆脱了以往“一味省钱”、“没钱不消费”的老式理财和消费观。借助互联网金融工具,大学生在财富自由也更具伸缩性。 

校园贷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还款风险,除了监管缺失、平台不规范、社会征信机制不完善,信用重视认识有限等外部原因外,大学生理财意识勃发和财商意识后滞的矛盾才是导致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反映在低收入大学生群体最为明显。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理财的接受程度很高,15.6%的人对理财持“非常欢迎”态度,44.6%的接受理财,超六成的大学生,理财动机强烈。但不少大学生缺乏对自身还款能力的认知,对自身信用以及个人信息缺乏严格警戒意识,以及在辨别平台真伪、判断合理利率空间上都存在认知不清问题,这都成为日后引发矛盾的一个点。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大众的金融理财需求以及提高大众的生活服务,校园借贷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完全取缔并非明智之举,其本身的发展前景还是可期的,但是,除了前面提到的需要外部规范外,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教育是避免问题频发的关键。从这点看,校园贷问题的解决需要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