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传统银行利润为何全面下滑?

传统银行利润为何全面下滑?

发布时间:2016-07-12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互联网

2015年7月18日,央行、工信部等国家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监管职责分工,目的是让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机构按照《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其影响和意义深远。

时至今日,《指导意见》出台近一年了,一年间,政策层面的监管更加趋于多样化和规范化,比如今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随后的4月,央行牵头多部委出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应声落地;市场层面,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正在被挤出,行业竞争加剧且分化明显,比如快鹿、中晋等风险事件的频发,让P2P成为众矢之的,但互联网金融的效用却还远不止如此。

本着“时间是检验一切标准”的原则,从今天开始到下周,深8君将以每两天一篇的形式,发布《指导意见》一周年的系列盘点稿件,以飨各位8友,希望带大家回顾和梳理一周年有关政策、市场的变化,沉淀的同时,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也欢迎大家在后台勾搭讨论。

今天,深8君首先就来说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消费金融等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曾几何时,银行躺在钱柜上赚钱,其“暴利”一直为人诟病。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经济发展增速减缓以及低利率环境等多种原因下,银行业高利润不再,“黄金十年”红利消失,曾不屑一顾的小额金融需求,被银行重视起来,并开始与由此发迹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一争高低。但不管如何,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已经拉开大幕了。

互联网金融全面冲击商业银行存贷汇业务

今年一季度,A股16家银行和港股10家内地商业银行的披露2015年年报,尽管这些银行去年一共赚了1.32万亿净利润,但各家银行的业绩增长却跌入近20年来最低水平。IMF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从2011年的36.34%下降到2015年的2.43%,遭遇断崖式下跌。

下降的不只是利润。银行三大核心业务中的存款也遭遇了负增长。媒体报道,2015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15万亿元,同比少增1.64万亿元。其中,3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56万亿元,同比少增5544亿元。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提升,以及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理财渠道的增多,银行存款被分流的趋势将会持续进行。

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其受到的冲击没有存款业务大。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一般只青睐国企和大型企业,而最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却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这也是CPI居高不下,企业仍然觉得“钱荒”的原因。银行渠道走不通,中小企业只好将目光转向新兴的互联网金融。

除了存贷,中间业务也是银行利润的一大来源。除前面提到的互联网金融托管业务,转账、汇款、支付等人们日常消费,第三方支付也抢了银行的大蛋糕。第三方支付出现前,日常消费中人们以银行卡结算时,银行会向商户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而第三方支付则避开了银行。再如日常的转账,以前用户在进行异地、跨行等转账,银行也要收取相应服务费。对此,用户们没少抨击银行霸王行径,但银行依然我行我素,也是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人们转账可以节省下大笔手续费,自然就不愿经手银行了。

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银行不愁利润,对新兴金融的“小动作”还不屑一顾,但当经济走向拐点的时候,银行发现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越做越大,这时才开始采取措施应对。

互联网金融倒逼银行变革 嫌贫爱富正在改变

去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取消转账手续费,随后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跟进,直到今年初,五大行宣布取消转账手续费,虽然有一定的要求,但对于普通个人用户来说,取消转账手续费,已经可以节省大笔手续费开销了。用户们期盼多年的要求,在互联网金融倒逼银行业改革下,终于实现了。

不过此时,用户的第三方支付使用习惯已养成,加之各银行都有各自的App,一人拥有多家银行账户的情况下,安装多个App并不现实,而且银行的APP相比第三方支付,用户体验差了很多,所以,银行的这一“讨好”的做法,并不能挽回多少用户。

此前余额宝将货币基金这一专业理财工具带到了普通人的视野,也成为银行储蓄最大的竞争对手。随后,各类互联网金融理财工具的出现,也对储蓄构成极大威胁。虽然去年7月的《指导意见》,使得互联网金融资金可以回流银行,但终究不是用户自己的直接储蓄,多年坐享用户上门储蓄的银行,怎么能忍受储蓄要经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手?!于是银行也纷纷推出“宝宝”类现金理财产品。可惜生不逢时,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银行系“宝宝”并不比收益率一跌再跌的“余额宝”们有优势。

存款面临挑战,贷款方面,银行的“大客户”们也不再给力。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经过了2002-2012年的“黄金十年”后,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开始反弹。到今年5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大地超过两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而这些不良贷款,国企、大型企业贡献颇高,因为他们是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

中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个人等有小额贷款需求的客户,因为还款风险高、贷款成本高、收益率低,所以传统银行不愿贷款给这样的客户,这也是有关部门普惠金融倡导了多年,却鲜见推进成果的原因。金融科技的出现,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新科技降低成本,满足银行不屑的小额金融需求。滴水成河,积水成渊,互联网金融行业才会有如今的规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银行看到了曾经不屑一顾的小额金融需求的巨大潜力,加上传统的“大客户”回馈降低,银行也开始发力小额贷款、消费金融。自建电商平台,与电商企业合作,利用自身的金融数据优势,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或自身推出信用消费服务,银行也开始重视碎片化的金融需求。

无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都是金融机构,都是为满足人们的资金融通需求而存在的。就像我国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一样,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是为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而存在的。所以,不应存在谁排挤谁的情况,在面向用户时,更不应存在“嫌贫爱富”的情况,而是大家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各自的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