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用“数字”推动普惠金融“弯道超车”

用“数字”推动普惠金融“弯道超车”

发布时间:2016-08-03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与会者高度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经济运行进入“L型”、稳增长成为各级政府重中之重的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让金融杠杆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亟需普惠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已经超脱小众话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上海的“外滩峰会”,把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结合点,提高到一个全行业共识的高度,给社会树立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普惠金融”在“雷声大雨点小”多年后,有望借助“数字”技术的快车,实现中国金融普惠的弯道超车。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对于社会经济的服务应该是普惠性的,也就是说,要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在我国,尽管货币政策一直表现得比较宽松,但是由于原因所致,银行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原本资金并不缺少的国有企业,而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尽管普遍患有流动资金饥渴症,但由于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难以持续经营,在经济增速减退的大环境下成了遭受“金融窒息”的群体。近年来,尽管中央政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用支持民间金融发展、定向降准等手段来解决其资金需求,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持续下降,虽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民营企业未能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投资能力降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与普惠金融的不足有直接关系。

数字金融,即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其包括互联网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及网上贷款、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即运用“数字”手段,减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服务触达成本,使金融能够更细密地延伸到实体经济的各个角落,实现金融的普惠服务。

用“数字”技术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是着眼于我国的现实。我国的金融行业长期奉行为国企服务的方针,忽视了民营经济的需求,普惠金融的理念在我国还未成为有效共识,特别是基层的普通民众在创业过程中要获得普惠金融服务还受到很多掣肘。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固然需要政府转变观念,但更需要政府善于接纳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新生事物,从政策上对数字金融的发展亮起绿灯,实现金融普惠模式的“弯道超车”。

令人欣喜的是,在前不久召开的G20财长央行行长会议上,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各国财长就发展普惠金融达成共识。周小川强调,今年G20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及普惠金融的指标与数据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应继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让经济增长成果惠及所有人群。此次“外滩峰会”则进一步凝聚了这个“共识”。在峰会上,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介绍,国内的企业在普惠金融实践中遇到2个核心难题:服务成本高,有效覆盖难;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难。该公司探索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新模式:场景融合、科技驱动、生态共赢来做普惠。通过移动互联网让“普”成为可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又做到了“惠”。

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新金融从业者们,已经用“数字”技术证明了在中国普惠金融有“捷径”可走。这些新技术企业,因为其“数字金融技术”,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普惠金融的扛鼎者。

但我们也看到,我国金融监管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存在空白,需要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以帮助这类企业更好地利用其技术,让互联网金融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发挥出独特作用,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中小微企业,让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健康而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