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行业加速分化 P2P平台该做加法还是减法?

行业加速分化 P2P平台该做加法还是减法?

发布时间:2016-08-11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当前,P2P行业正处于大分化、大变局时期,对单个P2P平台而言,则是关键的战略选择窗口期,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年的生死存亡。近半年来,我们不断看到一些P2P平台或进入某个领域,或退出某个领域,不断地进行着战略探索。整体来看,大型平台倾向于做加法,中小平台则倾向于做减法,当然,大多数仍在麻木地延续过去的模式,沉浸于曾经的美好而不可自拔。不同的选择自然有不同的结局,那么,孰对孰错?又该如何抉择?

1、行业加速分化,新形势新战略

根据股东性质,可以把P2P平台分为银行系、民营系、国资系、风投系和上市公司系五大类。从单平台季均成交量(该类型平台季度成交量总额/该类型季末平台数,下同)看,民营系平台远远低于其他类型平台,属于典型的中小型平台集聚区。2016年2季度,民营系单平台季均成交量仅为1.2亿元,而银行系平台则高达36.92亿元,风投系和上市公司系平台也分别达到了13.28亿元和11.59亿元。

从各类型平台市场份额变动趋势看,可以清晰地发现P2P行业中马太效应一直在发挥作用。2014年1季度-2016年2季度,民营系平台数量占比从99%降至89%,累计下降10个百分点。而季度成交量占比则从86%降至45%,累计下降41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2014年民营系平台成交量占比出现了一波下降高潮期,累计下降1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环比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主要原因在于2014年属于风投高峰期,民营系平台获得风险投资后变成风投系平台,导致市场份额下降。整体上,2014年属于行业蓬勃发展期,大小平台均获得快速发展,马太效应尚不明显。

行业马太效应的转折点始于泛亚事件的持续发酵。2015年4月开始,泛亚开始限制产品赎回,6月份开始彻底不能提现,引发投资者群体性上访事件。泛亚事件涉及22万投资者,涉案金额高达430亿元,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国家着手打击非法集资的转折点。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到“当前非法集资形势严峻,案件高发频发,涉案领域增多,作案方式花样翻新,部分地区案件集中暴露,并有扩散蔓延趋势”、“一些案件由于参与群众多、财产损失大,频繁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极端过激事件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并明确要求“密切关注投资理财、非融资性担保、P2P网络借贷等新的高发重点领域”。

2015年12月1日,昆明等地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泛亚事件立案侦查。8日,e租宝事件拉开序幕,同月,大大集团、三农资本先后出事,4家平台涉案金额接近1500亿元,在社会中引发轩然大波,P2P行业风险陡然上升,投资人避险情绪升温。

这段时期,P2P平台进入风险集中暴露期,跑路平台频发,造成恶劣的影响,投资人开始有意识地“逃往”大平台,加速行业马太效应。2015年2季度-2016年2季度间,民营系平台季度成交量占比累计下降24个百分点。同期,上市公司系平台市场份额累计提升8个百分点,银行系提升7个百分点,国资系和风投系分别提升4个百分点。

在这次行业大分化过程中,大平台受到资金热捧,以银行系平台为例,单平台季均成交量从4.37亿元飙升至35.92亿元,增长7.22倍;中小平台发展速度明显落后,民营系单平台季均成交量从0.7亿元增至1.2亿元,增幅最小,仅为72%。

面对行业分化的新形势,我们看到,近半年来P2P平台在不断探索着战略转型,力图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甚至扩大竞争优势。总体上看,大平台和中小平台的战略选择明显不同,分别剖析之。

2、中小平台被迫战略防御,断臂求生,或可得一线生机

在新的行业环境下,中小平台的竞争法宝正逐步失效,不变是等死,主动求变才有一线生机。

曾几何时,或借助高收益资产,或依赖股东补贴,遵循“高利率带来高流量、高流量催生高估值”的循环模式,中小平台以高利率为切入点实现追赶和超越并不难,很容易跃升至大平台的阵营。然而,平台跑路的频发打破了整个行业“刚性兑付”潜规则,投资者对高利率开始有了警惕之心,“高利率带来高流量”的因果关系某种程度上失效了。问题在于,对中小平台而言,除了高利率,几乎拿不出其他吸引投资者的亮点。产品体验?拜托,谁也比谁差不了多少。安全性?抱歉,投资者更愿意相信大平台。

没了高利率的法宝,中小平台的流量增长后劲明显不足。没有高流量甚至流量还在下降时,高估值无从谈起,融不到钱,中小平台开始真切感受到生存危机。与此同时,监管趋严、不良飙升都在加重平台的运营成本。此时的变,不得不以减法为主。P2P业务可分为资金端和资产端,资金端的引流成本太高,于是平台选择专注资产端的运营。那么,这种断臂求生的战略成功几率有多大呢?

笔者认为,只要运营得当,专注资产端反而有很大的机会活下去、甚至活得很好。在金融领域中,信贷(即资产端)并不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只有最优质的一部分客户群适用全线上的信贷流程,大多数信贷客户和信贷场景都分布在线下,且很分散,无论是客户获取还是贷后管理都需要大量的线下布局,线下布局是存在物理局限性的,再大的企业都有边界,为无数小的资产获取方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截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262家,从业人员380万人;小贷公司8910家,从业人员11.7万人,此外,还有2000多家P2P,数百家分期公司。不妨问一下,这么多的从业机构苦心经营这么多年,个人消费金融的空间挖掘了多少?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解决了多少?显然,专注资产端有的是机遇。

3、大平台信心爆棚,忙着做加法,或陷入战略陷阱

与中小平台做减法不同,大平台的战略选择是做加法。具体操作上,一些平台继续深挖基础业务,或拓展资金来源,如进军企业理财,或拓展底层资产,如进军汽车信贷、校园金融、农村金融等。还有一些平台则跳出P2P业务本身,向着大而全的金融机构转型,最具代表性的是转型一站式理财平台。

在笔者看来,在此次行业大分化中,大平台的根基并未站稳,盲目扩张很容易摔跟头,尤其是第二种转型思路,无疑会耗费大量资源,竞争前景堪忧。

在此次行业分化过程中,大平台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究其原因,更多地是投资者基于安全性考虑,将资金由中小平台转移至大平台的客观结果,所有的大平台都是受益者,都活的很好,大平台之间尚未真正拉开差距,未经历真正竞争的考验。如下图所示,当前P2P行业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以2016年7月成交量来看,前十家企业占比仅为22.37%,前50家企业市场份额未达到50%,前100名市场份额未达到60%。与今年2月份相比,行业的集中度甚至还出现了下降。

大平台之间的群雄争霸时期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与其盲目追求大而全陷入战略的泥潭,白白浪费了战略窗口期,倒不如围绕主业深挖深耕,提高未来巨头之争中的胜算。

以转型一站式平台为例。当前,P2P平台目前所处的阶段基本是在发行P2P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活期理财产品、公募基金代销等产品,仅此而已。要转型一站式理财平台,尚需引入信托、资管、私募等高门槛大额理财产品,甚至还需要布局家族财富管理、全权委托管理、另类投资、海外资产配置等理财服务。问题在于,互联网理财平台强调轻资产、纯线上运营,在高风险复杂金融产品的引进上,必然会遭遇到产品代销资质、风控、财富管理队伍建设、高净值客户获取、线下财富门店建设、非保本保息投资理念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还未必会奏效。放眼现在的P2P平台,具有这个实力的屈指可数,更多的平台只是在盲目跟风,错失了真正该做的事情。

最后啰嗦一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简单地为某种战略贴上某一标签并无意义。战略本身并无对错,所谓“制无美恶,期于适时”,与平台自身的资源禀赋、文化基因等有着莫大关系,真心建议每家平台在行业变革的窗口期多进行战略思考,谢绝跟风,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