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消费金融3年增长10万亿并非不可能

消费金融3年增长10万亿并非不可能

发布时间:2016-09-08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自波士顿咨询的数据预测,2014年中国个人消费贷款有7.5万亿元,2018年会达到17万亿,3-4年里有10万亿的增长。 

波士顿的这个数据,讲的应该是广义上的消费金融,其中不仅仅是“花呗”“京东白条”或者P2P那些借1000用3天的借款需求,而是跟消费者相关的所有金融行为——不管是买车、买房,教育、医疗、装修,甚至高中生分24期买个Iphone——都包含在内。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在3年增长10万亿,并非不可能。

17年以前,我还在美国Capital One信用卡公司从事消费金融的工作,做风险战略分析、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分析,后来也做些营销、市场方面的工作。那会儿中国的金融机构流行给大众讲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老太太25岁就借钱买了大房子,30年后还完了;中国老太太25岁开始存钱,30年后攒够了才住上房子。

这应该算是消费金融在中国的开端,十几年后买房都会去借钱,2015年上半年房贷超万亿达到历史新高。万亿房贷成了消费金融的主体。但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在欧美、日韩、甚至是台湾,消费金融占银行业的比重将近30%,更多是用来买车、旅游、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各式各样的消费。消费贷款的发展空间还很巨大,而且,下一步,我们可以走得更快。 

首先,现在政策是支持的,这一点很关键。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大学生可以扛枪打仗、可以结婚生子,但不能申请信用卡。一开始是可以的,后来有几个学生过度负债,银监会就禁止了,但如今银行不能做的事情,京东在做,上千个小贷公司都在做。如果某一个产品99.99%的人是受益者,只有不到1%的人运用不当受了害,那是应该继续推广,还是直接停掉?监管的态度对于消费金融的推进十分重要,因为消费金融在推广的途中上肯定会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看,监管的表态是最大的利好。 

民众的金融需求也在慢慢觉醒。如今,不仅仅是消费金融公司,一些小额信贷公司、P2P、银行,还有京东、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甚至是一些传统的实体企业都将消费金融看做是公司下一个发展方向。有牌照的、没牌照的、传统的、互联网的、野蛮人、文明人都来了,市场必定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充分的竞争,不仅会激励出更多的创新,在市场推广上也会形成积累效果——民众会从方方面面得到消费金融方面的启蒙教育,还能获得非常优惠的体验机会。竞争中,金融资源和场景资源会充分结合,也会促进消费金融的增长。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央行去年已经放行八家民营机构涉足个人征信。实际上,中国的征信已经11年了,但央行的征信系统只能覆盖到3.4亿人,仍有75%的成人是空白。民营公司的加入,对于提高征信数据的覆盖率、准确性作用积极。

回看美国的征信行业、消费金融行业的腾飞是绑在一起,彼时美国80年代中期利率市场化,包括鼓励金融创新为这一腾飞书写了大环境。这与中国目前的金融环境类似,所以中国即将迎来消费金融行业的黄金十年。

商业银行有很好的优势,他们的品牌价值高、资金成本低、分销渠道广。但就像大象一样,银行面对更严格的监管制约,风险容忍度较低。我最近读了很多中国银行的财报,中国信用卡中心平均的坏帐率是1个点左右,最差的银行也就2个点。做消费金融,2个点的坏帐领导就有意见了,资本市场对银行就惩罚了。你们知道美国的消费金融公司坏帐平均是百分之几吗?3%、4%、5%,如果经济不好,甚至到了10%,这个理念就很不一样。实际上,3%、5%甚至10%的坏帐,风控做得好,风险定价合理都是可以盈利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消费金融市场,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风险。

第二,我看好信用卡中心。最近,中信银行就把它的卡中心分拆、独立,以后可能会独立上市。中信是个上市公司,如果把它的卡中心单独拆出来,独立运营,它的估值立乘1.5倍到2倍。我的前雇主Capital One,曾经就是美国一个小州立银行的卡中心,后来成了美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卡中心独立出来后,面临的限制会更少,对市场的反应也能够更加灵活。

第三块就是一些民营金融公司的天下了。我们看到很多公司都在行动,这也将成为消费金融最主要的创新基地,估值成长最快的地方。

如果3年内,消费金融的体量能增长10万亿,那么其中将会有不下10个千亿估值公司诞生。


作者:叶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