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数字化让普惠金融跑完“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让普惠金融跑完“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6-09-28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未央网

虽然普惠金融的概念早在2005年就已经被广泛提及,但一直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概念被炒得火热,真正落实始终不可得。杭州G20峰会虽然从原则上将这个概念提高到国家、人权的层面,但还有两个瓶颈待解,就是需求和供给的问题。

从需求上讲,一是存在地理障碍和特定人群,生活位置较偏远,或者贫困、弱势人群等,他们不容易获得金融服务。二是缺乏有力的证明信息,特别是农村地区或小微企业没有信息来证明自己有获得优质金融服务的能力。三是缺乏承担金融成本的能力以及相关金融知识。而从供给的角度来讲,存在着成本较高、甄别较难、风险较大、收益较低等问题。

数字化的进步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带来了转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已经如同水电煤一样,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是生活必备的东西。数字化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改变金融基础设施、降低金融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小微金融服务,也能够改变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方式,同时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学习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使得金融资源更加对等,进而实现互助性的融资。

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微观层面,丰富了产品体系、降低了金融成本、方便了金融服务,解决了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那些人群的金融需求,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方式来享受服务,真正体现出“普惠”二字的社会价值;中观层面,则通过“鲶鱼效应”倒逼传统金融服务业转型升级,在市场里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至于宏观层面,毫无疑问的有助于推动国家整体的金融改革。

当然,数字普惠金融是个系统性工程,除了技术这样的硬件设施亟待加强外,配套软件设施建设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对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营建、对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对数字普惠金融新理念的普及工作等,都需要从业人员和监管层的通力合作。作为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新工具,数字普惠金融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索。


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普惠金融,名词在不断翻新,但对价值导向的坚持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让金融更加服务于大众,能够更加便利、更加方便、更加便宜的为普通老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