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央行徐忠:可追踪的数字货币能帮助精准扶贫

央行徐忠:可追踪的数字货币能帮助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6-11-28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财新网

前几日,一则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与开发岗位的招聘广告曾引起业内热议。刚刚履新的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表示,央行正在研究数字货币,可利用其可追踪功能帮助实现精准扶贫

金融科技

11月26日,徐忠在浙江杭州举行的“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浙江)峰会”上表示,数字货币基于密码学,采用集中分布相对均衡的系统。数字货币有利于大数据分析应用,用户身份认证采集遵循前台自愿、后台实名,本身系统设计密集高效,所以有可追踪性

他认为,这种可追踪性可以帮助解决贫困地区的假币问题追踪扶贫贷款、财政补贴等资金的去向;以及监督专项资金是否真正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农民手里,并通过跟踪农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设计更好的扶贫政策。

财新曾独家报道,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将在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有望今年年底挂牌。

与普通的虚拟货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是由央行发行的、加密的、有国家信用支撑的法定虚拟货币。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行数字货币目前主要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但现阶段推出法定数字货币暂无时间表。

徐忠在上述场合进行题为“以科技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演讲时表示,以科技金融的方式介入扶贫,普惠金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他认为,科技金融除了可以利用数字货币帮助精准扶贫,还有以下优势:

第一,科技金融发展有助于拓宽传统金融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有助于缩小金融服务的差距,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发展。他举例,发展中国家中低收入群体比较多,也比较缺乏金融知识,而现在手机的很多功能能广泛利用到金融服务中,手机的操作界面也可以设计得更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用户习惯,使得用户点击一个图标就可以完成一个金融服务。

其次,科技金融可改变传统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使之更有效率。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难以提供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要求的抵押品、担保品,从而导致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且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中,往往是根据历史的小样本信贷数据来计算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从而确定适当的利率,使得利率能够覆盖成本、风险,并有合理的利润。

而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借款人进行精细化分析和判断,精确地对同一类借款人进行信用测量及定价。以模拟消费者的行为来更好地测量不良率和定价,设计出更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徐忠表示,金融科技在中国大有可为。他说:“目前中国还有8亿农民,仍然有1500多个金融空白乡镇。这些地方金融机构不愿意去,而目前设立的村镇银行尚未到达这些地方,这些地区可以通过科技金融的方式来覆盖。”

作者:彭骎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