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监管部门认为民营银行已进入改革发展机遇期

监管部门认为民营银行已进入改革发展机遇期

发布时间:2017-01-09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中国网财经

 转为常态化设立之后,监管部门认为民营银行发展已步入改革发展机遇期。银监会昨日发布了关于民营银行的监管指导意见,提出了更具体的民营银行监管要求。

在此之前,2016年年底监管部门“开闸放水”,12月份就有六家民营银行获批。据统计,2016年获批筹民营银行数量比2015年增加逾一倍达到12家, 2017年首个工作日就有“新兵”入场,民营银行不但迎来翘尾行情,其扩容进度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大有提速态势。

随着监管要求不断具体、细致与严格,民营银行入场的资质门槛逐渐增高。资本市场的热情却没有因此被冲淡,民营企业继续排队争抢银行牌照。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正在排队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的企业不在少数。

“老兵”定位鲜明 实现盈利

据银监会数据,截至三季度末,民营银行资产总额是1329.31亿元,各项贷款611.57亿元,各项存款428.2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0.54%,拨备覆盖率471.21%。

民营银行常态化发展离不开五家“老兵”宝贵的试点经验。经过两年左右的探索,备受业界关注的五家试点民营银行都有了鲜明的定位特色。

微众银行定位“个存小贷”,金城银行侧重于“公存公贷”,网商银行侧重于“小存小贷”,民商银行和华瑞银行则定位于“特定区域”,银监会方面表示,五家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基本契合设立初衷和战略定位。

在发展模式创新上,微众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突破空间限制,在同业合作方面颇有成果;网商银行在互联网银行模式上借力股东金融科技优势,突显科技创新优势;华瑞银行着力与自贸、科创、小微“三驾马车”,并抓住投贷联动的有利机遇;民商银行根据当地特点,在产业链、行业圈上为小微提供批量化金融服务;金城银行一直着力探索互联网化发展,并不断深挖财政金融,通过细分市场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尽管面临经营业绩不及预期、“光环”逐渐暗淡的压力。五家试点民营银行通过不断调整努力,2016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72亿元,开业两年逐步进入盈利期。

“每个民营银行都有自己的模式,有的做互联网银行,有的立足地方经济,有的则与股东产业优势、产业资本结合起来。”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认为,民营银行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会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信建投报告指出,民营银行进行错位经营对传统银行冲击不大,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民营银行的毛细血管地位,将成为传统银行的有效补充,并重塑银行核心主动脉地位。

T型布局初成 难题待解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民营银行设立不会搞“计划生育”,将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不一哄而起”的原则推动民营银行的常态化发展,各地资本跃跃欲试。

首批试点民营银行集中于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四省,分别对应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是中国金融市场最活跃的经济发达地带,试点民营银行在这里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网财经在梳理后发现,新批筹的12家民营银行和原有的5家民营银行已纵穿南北沿海经济带与东西长江经济带,“T型”布局已初步成型。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众多、民间金融市场活跃,个人消费金融市场也十分庞大,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理想沃土。此外,民营银行“鲇鱼效应”也有利于地区金融体制优化并反哺地方经济繁荣。

目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都已拥有民营银行,其中浙江、广东均设有两家民营银行。伴随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活跃以及小微、消费市场的不断开拓,监管部门下一步放开“二胎”更值得期待。

国泰君安报告认为,经过实践检验,民营金融的爆发力正在逐步显现,后续的准筹、发牌有望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稳步落地。

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布局一定意义也反映出民营银行“天生的短板”。基于机构定位和监管要求,资本金不能超过40亿元的民营银行只能设立单一网点,存款吸收不足需靠同业输血,资金成本较高。此外,较大风控压力、运营经验有限、网上开户未放开等也是民营银行面临的难题。记者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