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贷系统/ 监管落实后校园贷趋于良性发展 多家平台转型

监管落实后校园贷趋于良性发展 多家平台转型

发布时间:2017-03-15 分类:行业资讯

日前,一家校园分期平台向记者透露,受监管影响,校园贷业务成交量有所下滑,正考虑转型。事实上,受校园贷强监管的影响,已有近50家平台退出校园贷业务,这些平台或选择彻底关闭,或转型进入白领、工薪阶层贷款市场。在分析人士看来,校园贷存在市场需求,也不能一竿子打死。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对校园信贷业务实行准入制,监管机构制定业务准入门槛,对业务资格进行审批。

多家平台谋求转型

在校园贷强监管下,多家平台谋求品牌升级,拓展新业务。麦子金服旗下名校贷相关人士表示,现在平台借款申请人数超250万人次了,但是实际放款近100万笔。数据差异背后就有来自监管的影响,该人士称,随着校园贷越来越为人熟知,政府、学校都加入了相关的监管和教育,借款学生对借款也变得相对理性。

记者了解到,校园贷去年下半年进行了品牌升级,用户不再仅限于学生群体,拓展至白领用户,主要服务于泛年轻群体。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目前从事校园贷业务的有74家,在这74家平台中,仅有21家平台专注于做校园贷业务,服务对象仍仅为在校学生,平台总数占比不到三成;有53家平台不仅限于做校园贷业务,占总平台数的72%,其服务对象延伸至年轻人更为宽泛的定义,部分平台开始涉足到白领等更为广阔市场,各大平台纷纷宣布品牌升级。

尤其是在去年监管层出手整顿校园贷之后,多家平台宣布退出校园贷市场。去年9月5日,趣分期停止校园业务;9月9日,佰仟金融下线学生分期产品;10月初,壹宝贷退出校园贷市场;10月11日,我来贷关闭校园市场。

监管效应显现

近几年,校园市场迅速发展,但由于前期缺少相应监管,市场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很多平台盲目降低贷款门槛、疏于对贷款对象的审核,更有甚者以校园贷为名行高利贷之实,收取高额利息或滞纳金,使得校园贷市场隐患重重。

对于校园贷乱象,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指出,在如今大学校园里,由于缺乏对学生这类弱势消费群体的保护,某些网贷平台正荼毒校园,裸贷、跳楼事件时有发生。在乱象之下,亟须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联系,保护学生权益,剔除校园贷毒瘤。

面对扭曲的校园贷,银监会、教育部等多次开展整顿,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银监会目前对校园贷平台实施分类监管,一方面暂停涉嫌违法违规平台的校园网贷业务;另一方面,鼓励具有较强管理技术和风控能力的合规类平台规范经营。此外,重庆、广西、深圳及广州等地,相继出台了校园贷的整改措施,多以“负面清单”为主,如重庆明确给出“八个不得”的红线。而监管效应已有所显现。在强监管下,近四成校园贷平台退出。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全国共有47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具体来看,其中有28家平台选择停业关闭网站,占停业及转型总数的60%;有19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白领、蓝领等工薪阶层的贷款业务,占比为40%。

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对于校园贷的监管,也有人士指出,要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提到,“需求来自市场,只要有需求,就肯定会有供给方生存的空间。无论好坏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可能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违背监管初衷”。翟美卿认为,校园信贷属于成长链金融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授信是合理的,关键是要加强监督让校园信贷无序变为有序,从阴暗走向阳光。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此前也表示,“对于有学者建议取消校园贷,我认为不能因噎废食,将校园贷业务全盘否定,这样未免太情绪化、太极端了”。

在谈及监管形式时,翟美卿建议有关部门对校园信贷业务实行准入制,监管机构制定业务准入门槛,对业务资格进行审批。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校方应对本校学生的信贷需求进行调研摸底,掌握情况,引入正规合法具有业务资质的校园信贷机构进行合作,设计产品匹配需求。

也有人士认为,银行应该在校园贷业务方面发挥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许罗德建议,商业银行要开发有针对性的高校消费金融产品,合理设置消费信贷额度和利率,使这些产品符合普惠金融属性。另外,依托自身的风控体系,商业银行要建立大学生资信和承债评级模型。

此外,从学生教育方面,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兰建议,从高中阶段开始,开设“金融知识与消费观”课程,普及金融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网信安全等部门专业人员,在校内开展金融、网络知识讲座,普及各类诈骗陷阱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