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贷系统/ 工行不稀罕余额宝来存钱

工行不稀罕余额宝来存钱

发布时间:2014-03-10 分类:行业资讯

近日,有报道称,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下令,不接受各自分行与余额宝依托的天弘基金及其他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协议存款交易。 3月7日,中国工商银行监事长赵林对媒体表示确有此事。对此,记者联系天弘基金方面,得到的答复是国有大行本就不是其协议存款的主要投向。业内人士认为 ,国有大行资金充足,并不需要余额宝等提供的协议存款,但单方面拒绝不是商业化行为 。

工行: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确有此事 日前,有关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不接受各自分行与余额宝旗下天弘基金为代表的各类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协议存款交易的传闻不胫而走。3月6日,记者向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方面求证,四大行均表示,并未收到此通知。 然而,3月7日,全国政协代表、中国工商银行监事长赵林在参加完政协小组讨论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却明确回应确有此事。虽然其他大行目前仍未正面回应,但由此可见,四大行中的三家已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的消息绝非空穴来风。 对此 ,3月7日,记者再次联系了四大行的青岛地区分行。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国有大行本身资金需求并不强烈,同时协议存款价格较高,大行一般都不会选择与基金公司进行协议存款来揽储。此前,基本都没有这类协议存款,因此并不存在“不接受”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总行的信息被误读了。”他说。 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不存在误读的情况,那从总行发文到青岛市分行实行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并没有收到相关文件。”另外,中、农、建三大行则都表示目前还未收到相关通知。 天弘:国有大行本来就非主要投向 针对此消息,记者也向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基金方面进行了求证。3月7日,天弘基金客户关系部总监丁学梅说:“目前并没有接到关于国有大行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的书面或者口头通知,在消息未经证实前,不予置评。”同时,她也告诉记者:“目前,余额宝协议存款的主要投向是国内大中型股份制银行,而非国有大行。因此,即便国有大行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对交易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此外,天弘基金也提醒余额宝用户,大可放心,余额宝不会因三大行不接受其存款而出现收益率方面的波动。 岛城多位银行业人士也肯定了天弘基金方面的说法。中信银行青岛分行理财经理尹先生说:“所谓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协议存款,实际上就是,基金公司与银行通过协议,拟定利率的存款,而且利率通常比较高。对于央行来说,四大行是一级客户,央行的钱会先给四大行,然后四大行再拆借给股份制银行,因此,相对来说四大行资金充足。相比之下,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所募集的资金量依然有限,四大行并不太需要这部分高利率的协议存款。” “而股份制银行则不同,一旦出现揽储困难的情况,即使不得不负担较高的利率,也会接受余额宝等的协议存款。”尹先生说,“但问题是,余额宝里的钱本来都是存在银行账户里的,相当于余额宝拿了银行的存款,再存到银行,利率却白白高出一大截,银行肯定不干。” 业内:真出此招也止不住银行存款流失 若国有大行均不接受余额宝的协议存款,对余额宝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财富管理部经理王先生认为,从所谓的“反击手段”的效果来分析,仅仅是三家大银行拒绝余额宝协议存款并不能阻碍余额宝将存款转向其他银行,所以对其影响不大。 他说:“在国有大银行处吃了‘闭门羹’的余额宝大可以转向对资金更有需求 、而且议价空间更大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因此 ,拒绝余额宝协议存款并不能让银行达到减少存款流失的目的。除非,三大行动员所有银行联合抵制余额宝,那样才会使余额宝遭遇灭顶之灾。”青岛银行一位理财经理也认为,工行的表态实际上仅仅是将简单的市场行为公之于众,并不会对目前的存款争夺战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 国有大行不接受余额宝的协议存款的传闻在学术界也引起关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协议存款是商业行为,若双方价格谈不拢可以不做,但若银行单方面提出“不接受”一类企业的协议存款,这说明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思维、市场化经营意识还存在很大缺陷。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电子商务系主任崔迅也认为,该消息有存在误读的可能,因为银行根本没有必要发这样的声明。他说:“四大行本来就不怎么吸收货币基金的协议存款。因为对他们来说价格太高,不想接,这很正常。三大行如果真的为了赌气、示威而刻意排斥余额宝,那就有待商榷了。” 崔迅认为,单方面的排斥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余额宝的出现确实使银行的原有利益受到了影响,但银行可以通过向央行、银监会等部门提议,由相关部门做出必要的约束,同时,加快业务转型等方式做出积极的回应。”他说。记者 乔秀峰 银行“逼宫” 32款理财产品收益率超6% 3月5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为5.864% ,这已是今年以来余额宝连续第4天“破六”运行。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资金大规模撤出的情况,但一个现象引起市场的关注:不少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悄然突破6%。它们会不会对“余额宝们”形成一次有效的“反攻”? 早期难得一见的高收益率近来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中。Wind资讯数据显示,2月1日~4月1日期间在售和即将发售的面向全国投资者的1~3个月短期理财产品中,共计有32款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或超过6%。 “银行面对余额宝的竞争,需要适当释放自己的收益来满足市场。”诺亚财富高级理财师马天翼对记者表示,“如果银行想逼退余额宝,那么短期内其理财产品收益率就不会下调。” 如果说年化收益率突破6%的理财产品的出现,是银行意欲收复“失地”,那么预期年化收益高达11%的理财产品则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资料显示,招商银行某股票表现联动理财产品,委托期限74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11%,100%投资于某股票相关的衍生产品。根据产品说明书,如果标的股票收盘价期末价格大于期初价格的118%,则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11%;若股票收盘价期末价格小于等于期初价格,则其年化收益率仅为4% 。对于投资者来说,购买这款产品能拿到最高年化收益率的可能性有多大?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曹宇表示:“根本不可能拿到11%的年化收益率,如果它拿到了,别人还怎么做?” 对于结构化理财产品,业界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中信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结构化产品的超高收益其实就是银行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而设立的,高收益肯定意味着高风险。4%的保本收益是银行为吸引大量资金而冒的险,这是银行在风险与规模间的博弈。” 来源: 半岛都市报(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