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 倒逼征信机制变革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 倒逼征信机制变革

发布时间:2017-04-11 分类:趋势研究

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对金融业发展的重塑进入新的阶段。金融业在渠道上深度革新之后,正在运用新技术和新思维,重塑信用链条:它正在改变金融基础设施,构建新型的产融关系,升级了金融风控的生态链条,从而在生产、消费、技术、新金融及资本市场等要素之间塑造了新的通路。

新信用,新金融。信用链条的重塑,将对新金融的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金融从业者,都将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这场信用重塑的运动中来。

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央行共收收录8.6亿自然人,以及1811家企业和其它组织信息。其中,有信贷数据的只有3.5亿多人,剩余5.1亿人只有简单的身份信息,并没有其它金融信用数据。另外,尚有5亿人根本不在央行征信系统覆盖范围内。

目前信用市场已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但其应对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完善:一、用户群体的变化,信用服务需要拓展到之前没有覆盖的长尾用户身上,这些人的信用链条如何建立起来,如何进入整个金融体系信用基础里面是面临问题之一;二、技术的变化,技术带动了金融产品的操作逻辑,而现有的信用体系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这套变化;三、在监管政策未完全明朗背景下,多家企业纷纷开展征信业务且内容同质化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信用体系如何建设需要思考。 

他坦言,前几年个人征信相关的监管措施出来,试点企业开始成立,现在基本上遍地开花,不管是否拿到试点资格,有没有经营资质,上百家的企业以征信的名义开展业务,都已经非常多了。同质化的产品非常的严重,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信用体系如何建设?

此外,随着征信市场的加速发展,这两年来,监管层也加大了对征信行业的监管力度。

针对大家关心的个人征信牌照下发问题,零壹财经分析师孙爽认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这里主要指的是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采集的边界和监管尺度有待明确。 这种情形下,如果央行作为征信业的行政监管部门发放个人征信牌照,可能会出现持牌机构大量违法的“尴尬”现象。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互联网金融在繁荣发展的同时,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自身风险防控能力较弱,信用评估、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不完善,问题事件不断涌现。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大多是具备“长尾特征”的网络用户,这部分用户难以被传统征信所覆盖,且由于行业机构间缺乏信息数据的沟通和交流,致使“一人多贷”重复借款现象突出,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互联网金融公司普遍以线下风控为主,大量尽职调查耗时耗力,既增加了自身的运营成本,且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的评估易存有偏差,间接提高融资成本。传统征信机制不健全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大数据征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倒逼征信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征信机制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