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监金融管可以猛,但不能遏制创新

互联网监金融管可以猛,但不能遏制创新

发布时间:2017-06-01 分类:趋势研究


2017年是强监管的一年,围绕着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直播,甚至传统的通信领域,一波又一波的监管不断加码,甚至让很多人目不暇接。

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网联成立,从此移动支付公司与银行的直接连接成为历史,利益格局正在重构。此后,随着裸贷等事件的发酵,校园贷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基本上全面撤出,移动支付限额也越来越收紧。

就在端午节前一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余额宝的管理公司天弘基金宣布大幅下调余额宝的投资上限,从原来的100万下掉到25万。当然,因为余额宝用户平均资金并不多,受影响的客户数量也不会很多,但这样的额度下调让余额宝成为中国理财产品的基础端口的能力剧烈下降,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下一步的金融业务疆域拓展将遭遇暂时挫折。

据媒体的报道,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相继退出校园信贷市场的同时,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在内的商业银行机构却加码抢占这一市场,产品大同小异,但监管却采取了沉默的态度。余额宝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基金之后,因为利率的继续上升,高出银行一年期定期利率3倍左右,吸引力继续提高,而且灵活使用的特点也让其深受普通老百姓喜爱。就在余额宝不得不降低限额的同时,各个银行的理财产品却在大肆推广之中,抢滩的意识非常清晰。

监管以消费者利益为底线,但不能遏制创新

监管是必须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如果监管不能一视同仁,甚至成为某些机构借机拓展抢占市场的推土机,这样的监管就已经背离的初衷,市场反馈也不会好,甚至会让整个市场机制失灵。从最终的效果来看,监管的力量也许短期可以改变力量对比,但却无法撼动长期的趋势。

比如,二维码曾经被强势叫停,但大银行准备好之后才重新开放,但至今这些银行及银联的相关二维码业务也处在弱势地位,丝毫没有因为政策的利好而占据市场主导,甚至都还难以分到一杯羹。监管必须出于无私,否则,监管就会失灵。

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实名制的推行应该是监管的最大成绩,也正是因为实名制在通信行业的落地,才真正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即便是出于无私的监管,也可能造成无心之害。直接的后果就是,实名制的推进给了骗子获取更详尽数据的机会,对余额宝的限制也许会推动一下资金流向更不安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些也许还需要监管的反思或者不断的打补丁来完成。

监管的底线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监管的上限是不能伤害互联网的正常创新。我们应该欢迎监管,监管也要充分的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让监管成为护佑互联网向前健康发展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