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消费金融无处不在

消费金融无处不在

发布时间:2017-06-05 分类:趋势研究

消费金融,正成为一个火热的名词。从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到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电商消费金融平台,各类消费金融机构纷纷开发消费信贷产品,为那些有着消费冲动却“手头太紧”的人们提供路径。
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大背景下,具有普惠特征的消费金融异军突起,也悄悄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究竟谁在使用消费金融产品?如何安全地获得消费金融服务?

中低收入者消费不断被激活

两年前毕业、目前在一家物流企业上班的谢丹,上个月在太原市南内环街一家手机店购买了一台手机。“当时只是去看看,一听说可以办分期,就决定买了”。
就这样,谢丹与消费金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当时,她在现场办理了简单的手续后,店员将资料从网上提交到捷信的后台。不到10分钟,审核被通过,同意贷款3000元。于是,她交了1000元首付款,拿着那台总价4000元的手机离开。“不用等尾款到账,这笔钱随后会由消费金融公司付给手机店,我只需要分期还款就行”。
对于消费金融,业内的定义是:向消费者提供以生活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汽车)为目的的贷款的金融服务方式,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满足个人消费需求。以往,传统的消费金融业务主要面向收入稳定人群,比如企事业单位职工。近年来,随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成立,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像谢丹一样刚入职的年轻人,获得了更便捷的消费贷款服务。
近期出炉的《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报告》显示,过去5年,我国消费规模快速增长,负债消费形成趋势,其中月收入3001元至5000元的中低收入群体最愿意申请消费信贷。
女性为何在消费金融中“能顶半边天”,或许能从其购买商品的类型中一窥究竟。据统计,女性客户贷款后购买的商品有手机、电动车、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中,购买手机者占比高达90%。与男性相比,女性用户更加在意维护个人信用,更尊重借贷合同,出现逾期的比例远低于同期总体水平。

弥补传统金融服务不足渠道下沉成趋势

受益于政策的鼓励与支持,消费金融在2016年迎来高速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已接近3625亿元,环比增长幅度达到200.95%。根据招商银行年报,截至2016年末,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组建的招联消费金融累计授信客户704.48万户,累计发放贷款570.77亿元,贷款余额181.89亿元,同比增长近8倍。
不过,在行业渗透率仍然较低的情况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消费金融的发展空间都比较大。这也使消费金融成为众多资本追逐的焦点。相关数据显示,仅2016年,消费金融行业就已获得928.56亿元风险投资。

面对各种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是如何选择的?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等发布的2016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客户在选择消费金融服务商时,会看重业务流程的透明公开度、线下业务网络覆盖程度和受监管程度。相较于贷款成本,一半以上的客户更关注消费信贷的易得性,包括对个人资质的要求、审批难易程度等。

除针对家电消费的小额信贷产品外,中低收入群体目前可获得的信贷产品涉及很多种类型,如综合消费贷款、旅游贷款、装修装饰、教育培训等。从申请流程看,目前几乎全部消费金融服务商可提供现场填写、在线申请等方式。审核通过后,近八成的机构可在一天内放款。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合规、安全、负责任,仍是选择消费金融服务商的重要指标。比如,从监管者角度界定,这家机构是否合法、是否有完善的信息查询和平台风控等能力,从而提供负责任的信贷产品。在发放消费贷款前,是否对消费者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在发放贷款后,是否设置了合理的延期还款机制。
与此同时,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提出,将积极开拓农村信贷市场,在具有稳定收入的农户购买家电、农用机械用具等耐用消费品时提供便利的融资解决方案。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合规经营。在把控风险的同时,让金融惠及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