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金融渐趋理性 普惠与智能成为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渐趋理性 普惠与智能成为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7-06-26 分类:趋势研究

今年以来,防范金融风险在监管文件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7)》。该报告指出,目前金融科技的监管基本停留于互联网金融监管阶段,是一种相对被动的监管体系。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及特征,构建长期有效的金融科技监管架构,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障金融稳定。

近年来,风头正劲的互联网金融一直都是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转向守住底线的规范阶段,进入深度洗牌期。该方案出台一年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等五部委于今年6月8日又联合发布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工程,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工程。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经历了新生、粗放成长期、整治期后已渐趋理性。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只有少部分网贷平台成交量增速较快,而大部分平台则出现了负增长,有的下降幅度甚至达50%以上。一些经营难以为继的平台理性退出,经营不规范的平台则继续整改,而一贯重视合规经营、风控能力强、拥有优势资源的机构则持续做大做强。预计下半年随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加入,行业竞争会进入另一个高潮,从业机构将加速出清。

当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埋头整改、调整业务方向时,互联网金融的形势也正在发生着微妙变化:越来越多的平台选择与银行同行,共谋发展。

今年3月,蚂蚁金服与中国建设银行达成了战略合作。6月20日,百度金融宣布与中国农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表示致力于“开启智能银行时代,共创普惠金融未来”。

在愿景的描述上,有两个关键词值得关注——“智能银行”、“普惠金融”,一方面是传统银行的智能升级,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普惠愿景,可以说是互惠共赢。

金融科技当前的地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累密不可分。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从“信用中介”到“信息中介”,从线下到线上的发展过程。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启了规范发展之路,机构间、民间的线上交易市场开始建立,信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传统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金融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体在发生变化。很多年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体是互联网企业,从去年开始,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体越来越朝着传统的金融机构发展,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动力与激情比互联网平台更加猛烈,而相比之下,由于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企业受制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创新的动力显得没那么足了。

如今,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年已行将过半,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推进,更多行业问题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而一揽子监管政策的陆续出炉意味着合规大考的来临,敦促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深刻的内省及战略调整,将重心转向风控与合规。

未来行业将向何方迈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若想迎来真正的良性发展,还需优化市场环境,逐步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降低风险,营造良好的金融氛围。

欧阳日辉认为,从学术界的角度讲,主张从监管走向治理,不要就监管谈监管,而治理是多元化的,是需要共同努力的,需要打造一个有助于各方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思维方式。不要仅仅谈监管,还应更多地谈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均衡发展多种互联网金融业态,有效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定位与导向应更加普惠,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所有的创新一定要回归金融的本源,金融的本源就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欧阳日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