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真正提升中国式金融创新的时候到了

真正提升中国式金融创新的时候到了

发布时间:2017-07-19 分类:趋势研究

一直以来,从全球来看,中国式创新摆脱不了借鉴甚至是抄袭的嫌疑。然而,在Fintech方面,我们在中国看到许多新颖的商业模式,还有很多西方国家复制中国的模式。

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是7月15日朗迪金融科技峰会上,参会人员表达最多的观点之一。

由此,金融科技这波浪潮与当初的互联网创业有着截然不同的驱动力。“互联网的红利期更多是资本趋动的,因为国外已经有现成的模式,只要copy就可,资本到位一切都好说。”一位投资人表示。

然而,与之不同的是,中国金融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寻求发展一方面有借鉴美国等地的沿袭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发挥自主能动性。

对于金融科技来说,技术作用凸现,光靠资本,中国的金融科技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在此领域需要技术与资本双重驱动。

技术驱动行业发展。那么什么驱动企业去创新技术呢?要知道,中国的“拿来主义”此前在各行业较为盛行。

分析来看,企业需要主动创新。

对于创新的方式,中国的创业团队各出奇招,尤其在应用层面,创新项目层出不穷。有些是针对痛点而生,比如,在催收市场,暴力催收饱受社会唾弃,快催收利用金融科技,针对行业痛点做出改良;有的是做大市场,刺激消费,依托场景,利用金融科技,挖掘保险的消费潜力。

而更多时候,因为走得靠前,没有可借鉴的对象。企业需要不断尝试。

重金砸出来技术能力

其实,企业都是有惰性的,创新这样有风险且投入大的事儿,往往是被逼出来的。比如,在风控上,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损失,一些模型企业需要不断升级,甚至创建更新的模型,运用更新的技术,请到更牛的专家。

“虽然与硅谷或华尔街相比,我们开不出同等价位的薪水,但是为了吸引他们回来,会配一些股权。业内基本都是这样,顶级人才=高薪+股权激励。”一家平台的负责人向表示,他给挖来的一位技术大牛年薪60万人民币,这个只是他在美国收入的1/3都不到。

而人才之所以愿意回来,除了配有股权外,还有中国的市场空间、创新氛围,还有企业敢于投入等因素。

技术快进造就后发优势

中美两国的金融科技虽都是“理科”,但是差异还较为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征信这块业务而言,一方面,中美的信用意识差别太大,这是文化层面;另一方面,中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数据零散分散,信用小白是个庞大的群体。

比如,中国的征信数据有些并不合规。

在美国早已是共识,数据的使用有一套标准,只要拿来的,就是合规能用的。而在中国,还得从最基础做起。

不过,做得晚并不一定都是劣势。有些领域技术的后发优势也非常明显。就比如,美国消费普及信用卡,而中国目前更为普及的支付手段是用手机。美国那些想要普及手机支付的巨头,还在头疼如何让大家放弃或者替代信用卡。

另外,文化差异上中国有滋养业务壮大的土壤。一位做风控的专家也说到,很庆幸在中国做大数据风控,因为中国人对数据保护不敏感,在客观上,技术人员可操作的空间就大,在规则范围可进行的创新空间也就相对扩大

正是这样的历史节点与创新环境,中国的金融科技甚至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效仿对象。

金融科技不断创新,正在探索各个领域的边界。原先的“创新”方式会变吗?我们不知道,但眼下的机遇难得,认真点,大胆拥抱属于自己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