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消费金融发展十分迅猛

消费金融发展十分迅猛

发布时间:2017-07-24 分类:趋势研究

近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最为突出。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

相比于创业型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海某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分析,“首先,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在关键金融数据、信息上的获取能力突出。因为他们可以连接央行征信系统,直接查询央行征信信息和反馈征信信息。其次,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的资金成本非常低,所以其利润空间较大。第三,持牌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较低,而且客户资质较好,所以其坏账率也会较低。”

以微众银行为例,两年间从巨亏到巨赚,微众银行靠的就是个人信贷业务。据微众银行零售信贷总监方震宇介绍,截至2017年5月15日,“微粒贷”产品上线两周年,累计发放贷款总金额3600亿元,总笔数4400万笔,笔均放款8200元,最高贷款日规模20亿元,最高日贷款笔数20万笔。

目前来看,微众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贷款业务。截至2016年末,不良率仅为0.32%。整体来看,随着规模的增加,不良率略有变动,但整体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只是作为普通民营银行的优势,目前不少互联网巨头都已纷纷入驻。比如,腾讯是微众银行的大股东;林亿联银行背后是美团点评的450万家合作商户和6亿用户;新开业的苏宁银行背后也有整个苏宁系资源可供使用;网商银行的最大股东为蚂蚁金服,持股为30%。

作为互联网巨头加注的民营银行可以用"含着金钥匙出身"来形容。他们除了拥有作为持牌金融机构的特殊优势,更是在大数据、互联网基因这块占足了便宜。作为互联网巨头"体系内"的金融机构,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和其他背景民营银行具有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除了天然优势外,进军消费金融,也是顺势而为。

某民营银行中层管理人员坦言,事实上,民营银行抢食消费金融大蛋糕,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差异化竞争杀出一条血路。

持牌金融机构最关键一点在于需要合法合规经营,看中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我们认为,目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合理范围内的金融服务是国家支持的方向,这对"金融游戏"的后来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方向。

目前抵押贷款在整个银行业务中已属于薄利业务,而且不少中大型城商银行和国有银行在这一业务已有着非常成熟的定价体系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民营银行未必能在这些业务上占到便宜。所以,想要寻求业务体量的崛起就不能再依靠传统的抵押贷款业务。消费金融面对的是中国尚未完全开发、但又极具潜力的3亿以上的用户。

除了部分民营银行还存在着传统金融机构人员结构冗杂的情况,不少民营银行不仅拥有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同时拥有更简洁、高效的工作方式和便捷的用户体验,所以前景可期。

如果民营银行在发展开拓新业务模式的过程中结合金融科技目前已取得的技术成果,非常有希望在未来闯出一片新天地。

目前,已有不少民营银行正在做拓展新业务模式的尝试。

微众银行“微业贷”业务正在测试之中,预计有望年内推出。该业务主要为线上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流动资金贷款服务,首批客户仅限于广东地区的受邀客户。

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和机器人客服等创新技术将越来越多运用于实际业务场景。例如,我们将生物识别技术和视频身份验证运用到客户身份识别和反欺诈场景。

移动互联网带给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转变是跨越性的,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互联网带给传统经济市场更多机遇,也为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优平台,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到来将带给现代企业资源整合开辟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