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金融推动“三农”金融大步前进

互联网金融推动“三农”金融大步前进

发布时间:2017-07-31 分类:趋势研究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普惠金融成为重要议题。目前国内普惠金融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三农”尤其是普惠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

目前,“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显示,国内“三农”金融的缺口有3万亿元之多。互联网金融自身具备较强的普惠性质,可以大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因而在金融缺口巨大的农村地区取得了快速发展。

农村作为金融支持的薄弱环节,始终是中央顶层制度文件关心的区域。中国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达3.05万亿元,长期以来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悬而未解。巨大的需求给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事实也证明,目前互联网金融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

互联网金融可有效化解农民贷款难题。从实践来看,解决农民贷款难是可行的。互联网金融P2P平台摆脱了物理网点的界线,打破放贷的地域限制,让投资者的闲散资金通过平台流向农村,实现城乡资金的融通。而过去,如果没有政策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业务实际上是收缩的,这是导致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就吉林省而言,目前,辖区农民信用贷款数量日益萎缩,抵押担保贷款已成为农民贷款的主要品种,也就是说,农民要想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必须具备一些硬性条件:或者有商业街门面房、或者在信用社有高于贷款金额的存单、或者有足够的土地经营权、或者有通过信用社开工资的公务员作担保人等。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基于未来的风险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办理信贷业务,从而有效解决农民抵押物不足的难题。 

互联网金融可有效补充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三农”贷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贷款需求很大,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且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新兴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创新做法,可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通过满足农户生产资金需求,帮助其提高生产能力,在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引导农民使用优质农药化肥,有效提高农产品产出质量,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达到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的目的。 

不过,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向农村市场的进军,颇具科技意味,尤其在技术、数据等方面的分析和运用,大有一改传统金融机构的“旧貌”之象,而这也将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效利用新金融和传统金融双方资源优势促使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提高效率的同时带来可观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