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科技是推动普惠金融最大希望

金融科技是推动普惠金融最大希望

发布时间:2017-08-10 分类:趋势研究

金融是最传统的行业,而当它与其它领域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场。前几年“金融+互联网”的形态,催生了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引发了P2P行业的巨大发展,也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当前,国内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在深刻地改写着信用体系,而这也让各界对普惠金融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对信息真实性的捕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治理当前经济风险的关键,就是要利用技术进步,特别是大数据技术,为信用体系打造全新的基础。
伴随着经济改革和转型向纵深推进,金融服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刘元春分析指出,当下技术进步在金融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互联网金融中,更体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科技与金融所产生的巨大的收益以及与收益相并存的巨大风险中。
刘元春强调说,与风险相对应的是对于风险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个最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信用体系的建设。

 “当下,之所以出现负信用、非信用、失信等社会现象,恰恰是因为正信用发展得不成熟、不多维、不立体、不丰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CFT50高级学术顾问王忠民指出,信用产生于人们之间的互动,随着信用被使用,不仅它的数量会随之增加,而且使用的空间和维度也会增多,甚至可以达到无限的空间和维度。但如果信用不被使用和被尊重,那它将为零。

王忠民表示,P2P跑路或者P2P任何一个供需方失信,是算在平台公司不良率上,还是算在具体的人身上?这些争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平台的信用和具体参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信用,其在分布格局上的不平衡和不对等。

在没有构建有效信用制度体系的环境下,正信用的价值化会有所缺失,从而使得负信用比正信用更有价值。这种情形下,人们在发现任何可利用的场景和风口时,首先发现的不是这个场景和风口给人们能够增信多少和提供多少价值化的逻辑,而是能够把多少人的信用变成自己的收益。由此,负信用在P2P等领域,可以瞬间不经过任何中介,就将社会中的财富和信任纳入到某种特殊的交易结构中,从而快速攫取财富而不担当攫取财富背后的法律、道德、信用意义上责任。
金融科技的发展影响到普通消费者,过去的企业信用体系不能满足个人(或者小商家)的需求,而这部分人群有着高涨的消费、投资和信贷热情。因此,借助科技,现在用户的信用积累可以更加多元、多维、实时。个人信用可以通过线上各种场景和数据来体现,并且与用户在衣食住行和政府公共部门的信用表现结合起来,从基础的民生消费需求延伸到信用管理和信贷、理财等更深入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国内信用生态的优化进程来看,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将各种数据化为可靠征信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工具,推进整个社会的信用生态,就需要在满足用户数据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将个人信用评价和信用制度建设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体现出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才能建立起真正健康的信用体系。对于信用科技企业来说,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能力是信用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各家机构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个人信息保护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没有过硬的隐私保护,就不可能有用户的信任,也就没有办法建立起健康的信用体系。
业内相关专家认为,普惠金融要在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金融服务对更广泛人群的覆盖。在这当中,信用科技创新既能够以数字化、线上化提高金融服务可获性——推动“普”,也能够通过大数据、智能风控来反欺诈、降风险,提高金融企业的收益——实现“惠”。
金融业要警惕失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现有的信用报告范围和内容覆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