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科技成为资本涌向新天地

金融科技成为资本涌向新天地

发布时间:2017-08-14 分类:趋势研究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金融机构未能满足的金融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金融科技公司重塑了中国消费者的支付、借贷和理财的方式。从腾讯、蚂蚁金服到京东、平安的创新者们,让这一切通过手机唾手可得。

从去年开始,金融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花开遍野。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获得77亿美元融资,首次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一,是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唯一有所增长的地区。

而2017年以来,“金融科技”与“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热度不减,成为创业者和资本竞相追逐的领域。近期毕马威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比前一季度翻了一番,全部293笔交易共计达到84亿美元。据记者观察,目前入局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除了PE/VC外,还不乏腾讯、阿里巴巴、软银中国这类巨头公司和“国家队”基金。

然而,一场互联网金融整治的最强风暴之后,一些“幸存者”以“金融科技”之名改头换面再度崛起。谁是“真功夫”,谁是“假把式”?在资本眼里,谁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哪些金融科技公司值得投资?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技术而不是金融“金融科技”一词起源于美国,由“financial technology”合成而来,从字面理解即为:“应用于金融的技术”。“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这几个词常常被混淆,愣是分不清,方向不正结果就不尽相同。”福泉投资创始合伙人乔治认为,按照央行的说法,前两者的落脚点在“金融”,而“金融科技”的落脚点在“技术”,本身不涉及金融监管。因此,他给优秀的金融科技公司下的定义是:“以技术创新和数据的整合能力为壁垒,构建核心竞争力,进入传统金融业务生态,通过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效率,来改造和重塑原来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格局。”

对于金融科技与金融的区分,有专家强调“金融是要承担坏账率风险的,而金融科技不用。”如今市面上许多自称为金融科技的P2P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或者依托大数据给银行做助贷业务的公司,现阶段充其量为新金融公司,而非金融科技公司,因为他们都要承担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且受金融监管。“但是,假如未来这些新金融公司数据积累越来越多,风控不断优化提升,获取传统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就会越来越低甚至接近于零,这类公司就有潜质晋升为金融科技公司了。

事实上,去年毕马威在评选国内Fintech50强企业时,其评选标准就大致涵盖了六个维度:第一,领先的技术应用与突破;第二,数据的归集、挖掘和使用;第三,模式创新和对传统金融颠覆度;第四,痛点的解决和金融效率的提升;第五,估值及资本市场的认可;第六,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资本眼中,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标准有哪些?

第一,沿着金融科技“四化”趋势寻找投资机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二,寻找Fintech驱动业务的新金融标的,如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智能投顾等。

围绕这两条主线,康文胜表示,对金融科技类公司的考察有六个标准:第一是金融科技驱动业务创新;第二是业务要合规;第三是公司已经和金融机构合作;第四是如果目前是新金融公司,未来要能逐渐演变为不承担业务风险的金融科技公司;第五是要控制估值;第六是团队素质高。

“目前我们所投资的几家金融科技公司大多处于A轮左右的早期阶段。”乔治认为,要更准确地把握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资逻辑,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早期的创业公司,而是要从更为全球化的视野去了解行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初创公司、上市公司、大型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消费用户等各方面构成了金融科技的生态体系,要深刻认识到其中的竞合关系,才能挖出优质的项目。”乔治说。

对金融科技项目的投资,乔治梳理出三条基本逻辑:

第一,项目拥有怎样的技术,是否具备先进性和技术壁垒;第二,项目是否能改变传统金融场景、改造一个局部的金融生态,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商业效率;第三,更偏好具备平台属性、基础设施属性的项目,因为此类项目的边际成本低、可扩张性和用户粘性强。“金融科技领域的平台、基础设施类型的项目将是我们重点布局的领域。”

尽管中国的金融科技正在奋力追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领域的许多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都集中在海外,但在投资人看来,这恰好是中国金融科技的机会所在。“中国的市场够大,人口够多,意味着数据量足够大。”康文胜说。而在乔治看来,欧美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相对完善,但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所以机会大有所在。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强力的金融监管让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时刻警惕,我们对金融政策都很敏感,一出来就赶紧研究监管政策,因此项目的合规是基本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