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传统银行“存贷汇”不再具有优势

传统银行“存贷汇”不再具有优势

发布时间:2017-08-23 分类:趋势研究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前过得很滋润的传统银行原有发展模式受到挑战,盈利能力大为削弱,这在最近一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跨入2017年,银行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坎”?未来银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新的市场机遇多不多?银行还能重返原先的好日子吗?

曾经声称要颠覆传统银行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巨头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纷纷开始向轻资产转型,输出金融科技,谋求与传统持牌机构合作。双方一拍即合,合作渐入蜜月期。仅今年6月,工农中三大行先后牵手互联网金融巨头BTJ,而此前,建行与阿里巴巴早于今年3月结盟。

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输出金融科技,提供流量入口以及大数据风控,正在探索新的可持续盈利模式;而对于传统银行而言,早期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而布局的电商平台战略并不成功,纷纷觊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渠道和流量。

在与BATJ的“联姻”中,传统银行提供信用、资本和相关的风险管控支持,从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的搭建,到分布式云技术实验室的共同研究,再到场景、客群共享发布联名卡等,合作已经从形式深入底层,开辟出一套不拼“存、贷、汇”的新玩法。

随着互联网金融政策以及监管趋紧,曾经声称要颠覆传统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开始向轻资产转型,输出金融科技,谋求与传统持牌机构合作。而传统银行早期布局的互联网电商战略似乎并不成功,也在觊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渠道和流量。

当前“消费者和商户贷款”、“理财产品分销”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两种主要金融服务。不过,由于上述金融业务通常由债务融资提供资金支持,可导致相关互联网企业面临或有负债,并有可能导致其有追加资本金的需要。

在此环境下,去年开始,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在互联网金融规范、第三方支付等方面做出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规定,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

业内人士表示,受今年监管趋严约束,牌照收紧、监管套利空间不复存在,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传统金融业务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

对于失去了颠覆传统金融机构“政策筹码”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开辟一条有别于传统银行“存、贷、汇”的轻资产道路势在必行。BATJ正在探索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其中向轻资产转型、对外输出金融科技是其中一项重要战略。

以京东金融为例,2016年9月,京东金融成立了金融科技事业部。在此之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众筹、支付、保险、证券是其基本的自营业务。“这个模式虽然持续下去,但定位在科技,我们感觉反而价值更大。”谢锦生说。

目前BATJ对传统银行的科技输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从初级到高级分别是:针对某一项特定技术的输出,例如人脸识别、指纹脉冲,甚至是区块链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的输出;第二种则需要互联网金融与银行更深入的合作,涉及场景的结合以及背后客户群、大数据的结合;第三则是帮助传统银行搭建相对完整的业务形态,比如大数据驱动的一些在线模式,或者是基于智能投顾的一些产品管理模式;最后一类是较为前沿的合作,多采用共同成立智能实验室的方式,研究分布式架构,以及金融云。例如,腾讯与中国银行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华夏银行业与腾讯合作成立实验室进行前沿技术的探讨。

总的看,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银行难以沿着老路径往下走,想过好日子确实没那么容易了。银行业全面改革的大幕已拉开,机遇与挑战并存,2017年能否开掘新一轮发展红利,在新的市场中再唱主角,要看银行敢不敢变革、会不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