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于科技技术的进步

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于科技技术的进步

发布时间:2017-11-07 分类:趋势研究

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宏观形势下,通过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方式来补足传统金融服务短板已是大势所趋。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科技的深度应用,金融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将不断降低,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三农”等普惠金融主体的效率在快速提升。

助力“降门槛+提效率”

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年会上,IDF最新发布的《IDF年度研究报告: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从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促进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并促进消费升级、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并促进企业创新升级等方面来看,中国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缺乏抵押物、征信体系难覆盖等因素,导致数千万小微企业难以达到银行授信门槛。在金融科技快速更迭的浪潮下,小微、普惠金融的门槛和服务成本正不断降低。实际上,小微、普惠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是多数金融科技机构“发力”的目标。


推动创新创业大有可为

值得一提的是,小微、初创企业无疑是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之一。因此,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大有可为。

IDF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业的积极性,即普惠金融越发达的地区,每年新注册企业数量的增长越快。数据表明,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将使新注册企业数量平均增加0.246%。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用户数目越多、支付功能越发达、保险功能越完善,信贷功能越有效,会对创业者提供更为有利的帮助。同时,在城镇化率越小的地方,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边际作用越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不发达的地区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数字金融并不是万能药,并不能解决中国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所有问题,对一些固有的问题改善有限。同时,数字金融还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和问题,存在发展不平衡、某些领域发展过热、金融风险累积、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IDF建议,对金融科技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明确准入门槛和业务牌照要求;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数字金融企业申请银行牌照;把数字金融纳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框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