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现金贷既不是“原罪”也不是“高利贷”

现金贷既不是“原罪”也不是“高利贷”

发布时间:2017-11-13 分类:趋势研究

最近,趣店成为百度搜索热词,一家普通的金融科技公司成为互联网上的关注焦点,在质疑其业务结构以及过度依赖蚂蚁金服的同时,还将现金贷再次推至风口浪尖,称之为“原罪”、“高利贷”。现金贷真的这么可怕么?其实,你不知道的真相还有很多......

现金贷是“原罪”、“恶根”?

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传说,是这样定义的,“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是恶根。”我们既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因为行业热而盲听,否则就是,不分好赖,一锤子敲死一群人。那么,现金贷到底是原罪吗?

现金贷一词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广为流传的,它的出现弥补了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能力之外的业务。而这个“业务”并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海外的舶来品,发薪贷。

在海外,这是一款面向年轻人群体的产品,之所以叫发薪贷,是因为在他们拿到工资之前发放给他们的一种短期贷款融资。因其优势属性,被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采用,成为现在人们看到的现金贷。

更重要的是,它与传统消费贷相比,模式上更加创新。1.准入门槛低。现金贷无需消费场景,只要符合互联网金融公司借款许可,就能获得一定额度的贷款;2.无需抵押。现金贷通过各种流量入口导入,不需任何资产抵押,即可在线放款,流程简单便捷。这些优势都激励了现金贷的发展。

此外,现金贷在国内火爆与人们的消费理念升级有关,完成由理性消费到感性消费的转变。通俗来说,理性消费是,能买的起买,买不起拉倒;感性消费是,喜欢一定要买。银行正是发现了这个需求推出了信用卡,让很大一部分人得到满足,进而刺激了人们的借款需求。但在传统的征信体制下,无征信记录的中低收入群体根本拿不到这比钱。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部分人流向了现在的现金贷,他们虽然不是大额度消费者,确是最大的消费人群。当然,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电商的推波助澜。

哪些群体在背后“推波助澜”?

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现金贷的行业规模约在6000亿元-10000亿元之间,其中电商系现金贷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而垂直系和网贷系现金贷规模仅在1000亿元左右。由此可见,电商在其中发挥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阿里与京东玩的最溜,它们将钱借出去,再花回来。

阿里推出的蚂蚁借呗后,十个月就放款3000亿元,而这些钱大多又回流到了淘宝、天猫上;虽然没有拿到京东的数据,但不难想象,后者显然走了一条和前者近乎相似的路。

这也是发展趋势所致。由此看来,现金贷是“原罪”、“恶根”的说法显然有些偏激,现金贷显然只是消费繁荣的而衍生出的一种金融工具。

那么,除了电商的推动还有哪些玩家在积极参与呢?在政策的鼓励下,企业在网络消费金融的切口其实早就被打开了,玩家可谓卧虎藏龙,不仅有BAT、互联网科技公司,还有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国企等。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你却以为只有趣店在做。

包括腾讯、阿里、百度、京东、搜狐、迅雷、新浪、小米、聚美优品在内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在做现金贷及消费贷金融服务,看好这块市场。有数据显示,国内开展现金贷业务的平台已多达千家。

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网贷行业的转型,通过助贷的模式都为现金贷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随着供给增加,反过来也会催生出新的贷款需求,而需求增加又催生了更多供给,只要资金源源不断进入,这个行业规模便能越做越大,久而久之,现金贷就成了一种现象、风口。

其实,很多人除了质疑现金贷是“原罪”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不就等于放高利贷吗?”笔者想说,这样的人群是极其拥有“智慧”的,因为他们好似“无所不知”。

现金贷高利息=“高利贷”吗?

我们先来看看高利贷是如何定义的。

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信用的基本形式。通俗一点说,在现代银行制度建立之前,民间放贷都是利息很高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中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然而,自2015年9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后,高利贷的标准不再以是否超过年利率24%为标准,而以是否超过36%为标准。也就是说,年利率不超过36%的都不属于高利贷。

既然现金贷不超过36%的标准就不属于高利贷范畴,为何很多人会质疑利息高呢?还扣上“高利贷”的帽子?笔者认为,肯定是现在很多人将其“利息与费用”合计在了一起。

那么,现金贷平台要承担哪些费用呢?笔者做了如下总结仅做参考,但可能还不仅限于此。

1.征信费用。非持牌现金贷平台无法接入央行征信,只能是依托第三方数据和大数据分析,这里涉及一笔庞大的费用支出;2.获客费用,现在现金贷平台单个获客成本,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而现金贷用户的单笔借款额大多只有几百到几千元之间不等,这样的情况下,用户头几次借款时,他贡献的收益都覆盖不了他的成本。

此外,现金贷平台还可能要面对借款人五花八门的恶意骗贷和抹黑,还要提升技术手段防止黑客攻击,一不留神就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盘中餐。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这些“原因”都是在替现金贷开脱,“你有那么大的用户量吗?黑客会闲的没事来攻击你?”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看看,这个行业除了资金体量外,到底有多少人在参与其中。而那些没有玩过现金贷却言之凿凿的人,其动机就可能不得而知了。

笔者查阅第三方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金贷潜在用户超过了3亿。也就说,可能每4-5个人中就有一个使用过现金贷或者是该产品的潜在用户,有短期小额借贷需求,他们用这些钱都干什么了呢?

在数据平台抽样调查的20个用户中,5个人借钱是用于“偶尔消费”,13个人用于“临时周转”,包括:充话费、加油、缴税等,占比达到65%,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收入以及回款,都足以覆盖债务。不过,这20人中有6个人都表示,利率有点高或过高,但也有11个人表示可以接受,剩下的人认为如果有急用也可以接受,可见,大部分人选择现金贷都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而500-1000元这样的额度并不会给用户带来压力和负担。

既然现金贷有3亿用户,它也不是所谓的高利贷,为什么还会迎来各种质疑声呢?笔者觉得,2017年开始,有大量投机份子看到这行业大火进入到了此领域,想借机“揩油”,分一杯羹,因为,在百度关于现金贷三个字就收录了10500000个相关内容。就像笔者的收入被富豪平均后拉高了一样,优质的现金贷公司必然受到投机者的拖累。

现金贷行业如何走向健康、繁荣?

说到最后,谩骂、质疑,其实都不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正能量和帮助,很有可能还会因过度指责一个行业而带来整个用户群体的“恐慌”。笔者想,这肯定不是每一个正常人愿意看到的,但任何行业想要健康、繁荣发展,确实还是要做到合法、合理、合规,才能步入正轨。

在监管新规未到来之前,企业还是先要从自身找出原因并解决。对现金贷利率封顶要严格执行,即现金贷利率不得超过36%,不得收取砍头息、服务费不能在本金中扣除。同时要保护客户隐私、出借资金来源要合法,坚决反对暴力催收等问题,做好自查、自纠工作。

但这些还只是内部制度问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风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大数据、云计算在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此技术手段做到,“该贷才贷”,通过大数据还能够多维度、全方位识别用户信息,这肯定要比人工审核等手段来得更加精准。

现金贷既不是“原罪”也不是“高利贷”,若根据上述数据中的3亿潜在用户来看,现金贷将普惠更多人群。未来,哪家企业能在机制上做得更合理,在风控环节上做得更灵活,在服务端上做得更优秀也必将会脱颖而出,推动全行业的发展。而那些给现金贷“添油加醋”、 “妄加评断”的投机份子将被历史“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