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普惠金融呈现良好发展新生态

普惠金融呈现良好发展新生态

发布时间:2018-01-05 分类:趋势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由过去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作为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的重要推手,普惠金融对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业内多位专家表示,在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金融科技不断赋能,普惠金融正迎来发展新生态。

普惠金融迎来发展良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实际上,普惠金融在推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升群众美好生活获得感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层面也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期。

“现如今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大好时机。”业内专家表示,从新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态发展正呈现出边界向外延伸的趋势,这对于能够服务于普惠金融的机构是重大利好。

从市场表现看,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日趋丰富。除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专注于小额分散金融服务的公司之外,今年以来,银行业等传统主流金融机构也加快了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步伐。

面对普惠金融这片“蓝海”,有业内人士表示,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或是其他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之初,都需要秉承“做小不做大、做少不做多、做慢不做快”的理念,打磨好商业模型之后,才有可能复制和放大。刘明远也认为,做普惠金融的机构需要找准客户群,只有精准服务于小微经济体,机构的生命发展周期才能更为长远。

发展普惠金融正当时,需要兼顾到它的经济性和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不忘初心,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不能跑偏。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客观层面我国普惠金融需求量很大,当前的普惠金融实践仍未能达到实际的市场需求。2018年,普惠金融业务的市场空间还将进一步拓展。

多业态差异化经营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表示,我国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账户渗透率、储蓄和支付服务的使用已达到很高水平。其中,金融科技的显著扩大促进了金融包容性,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加速渗透,在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效果显著。

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就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交易成本。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传统金融机构和新金融融合共生的背景下,多业态、差异化经营的普惠金融发展新生态正加速形成。

中国小额信贷资深专家表示,当前,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小微金融机构,都需要用金融科技来发展自身业务。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解决普惠金融信息体系建设中的痛点问题。

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应是多种金融业态并存的状态。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在信用、资本金、客户量、网点等方面优势明显;另一方面,新金融机构有较突出的技术优势,可和银行业等传统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同时寻找差异化经营市场,共同深耕普惠金融,合作共生。

筑牢风控“防火墙”

尽管发展势头向好,但普惠金融毕竟是金融,需从多方面做好风险控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点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商业可持续性不足,数字普惠金融兴起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边界在变得模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型金融风险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提示,中国普惠金融需要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同时也需进一步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特别是在农村,以免投资者被误导。

此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用户的行为数据、信息都呈现线上化趋势,普惠金融的服务场景也趋于非现场和移动化,金融服务终端越来越多,相关数据的信息安全泄露问题也日渐暴露。

无论是哪种金融形态,都应以风控为本。金融科技在加强风险控制、筑牢普惠金融风险“防火墙”方面可发挥出作用。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产品的设计最为重要。而使用金融科技,可以助力金融产品在设计层面的可得性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的学习技术,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和规律,用于进行精准定价和智能风控,也可以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户技术和加密技术对数据存储、传输进行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