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小贷网贷纷纷转为消费贷,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于10%
发布时间:2018-02-08 分类:行业资讯
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高企是当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两者催生了诸多行业乱象。
2月1日,《中国社会融资环境报告》(下称“报告”)和《中国社会融资(企业)成本统计报告》发布,两份报告同属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研究项目。据了解,这是国内首个关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的调查研究项目,由多个单位共同发起。近日,项目负责人、经济学家高连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报告指出,融资渠道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转型消费贷上,银行业务收紧。
根据《中国社会融资(企业)成本统计报告》,当前中国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7.6%,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为6.6%,而小贷公司和网贷平台的平均融资成本则超过21%。
另外,民间借贷等非常规融资方式虽然规模很大,但数据不公开,无法估算,因此尚未计入上述统计。考虑到民间借贷实际利率一般较高,因此如果计入统计,有可能进一步拉高数据。高连奎直言:“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大部分高于10%。”
小贷、网贷转向消费贷
报告指出,最近3年小贷公司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和贷款规模持续下降。
2014年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8791家,贷款余额9420亿元;2015年末,小贷公司8910家,贷款余额9412亿元;2016年末,公司8673家,贷款余额9273亿元。由此可见,贷款余额一直是下降的。
2017年9月末,全国小贷公司的贷款余额有所增长。但报告认为,这种增长主要是由面向消费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创造的,如果只考虑企业放贷,2017年的贷款余额仍是下降的。另外,2017年9月末的数据显示,全国小贷公司的数量也还在继续下降。
高连奎认为,小贷公司本可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却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受歧视、融资难、风险高、税负重和监管错位等问题,生存状况严峻。有的由于融资困难,无款可放,甚至主动要求退出市场,个别省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小贷公司退出市场。
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原因一是大环境问题,二是自身模式的限制。大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盈利状况不佳,而选择小贷公司的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状况还要更差一些,一般是在其他渠道借贷无门的企业。小贷公司为这些企业融资,承受了较高风险。
从小贷公司运营模式上来说,小贷公司无法吸收存款,只能依靠现有的存量资金循环;另外,小贷公司的坏账率较高,即使有钱也不敢扩大规模,只能是不断收缩。
而与小贷公司处境类似的,还有网贷平台。
报告称,在强监管与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国内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数量持续下降,2017年底比2016年底减少517家,全国仅剩1931家。其中正常运营的平台则更少,仅有1539家。这一数字不足历史累计上线平台数量的三分之一。新开平台数量也大幅下滑,2017年上线平台仅有168家,同比减少72.2%。
随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恶化,上述小贷和网贷平台纷纷转型,大多转向个人消费领域。
比如一些互联网小贷公司的兴起。这些公司主要由知名电商平台或网络公司设立,早期主要是为商户提供贷款,现在则主要转向消费信贷。包括阿里系的“蚂蚁花呗”、“借呗”,唯品会的“唯品花”,百度“有钱花”,小米公司的“小米贷款”,腾讯的“微粒贷”。2017年中国小贷行业的增长,主要靠网络小贷。
但这些转型后的网络小贷,偏离了小贷公司审批的初衷。报告认为,这些互联网小贷表面利息虽然不高,却收取高额的手续费,综合利息很多都超过年化100%,是典型的高利贷。
互联网金融(网贷)行业中,借款小额化是主流趋势,现金贷则是主流转型做法。P2P转向现金贷业务,一是为了符合监管要求,二是获取高额收益。2017年P2P个人贷款规模的比例达到63%,而2016年这一比例仅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