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把握新机遇 新金融担当新使命

把握新机遇 新金融担当新使命

发布时间:2018-03-19 分类:趋势研究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新时代金融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也肩负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随着监管的完善、结构的优化、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金融业将展现新面貌。在此过程中,防范系统性风险仍是监管层的重点目标。

金融业改革持续深化

改革将是新时代金融业的主题,这将为金融业发展开创更多的新机遇。一方面是过去发展模式的纠偏,一方面是新发展路径的探索,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则是政策所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如果按照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金融的标准来衡量,中国金融业面临新挑战。一是外延式扩张模式已至末路。二是发展环境将彻底改变。随着经济新常态长期持续,金融业制度性利差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今后要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三是实体经济存在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金融业自身也有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运行之间循环不畅。

而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金融业的上述短板亟待通过深化改革来弥补。其中,完善金融结构是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优化我国的宏观融资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急迫和责任重大的任务。只有它的结构更加合理,才能避免或缓解我国不断出现的宏观债务周期,才能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优化和发展。

在此方面,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是未来政策的一大着力点。而资本市场将是主战场。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要推动股权融资更加均衡,这就为资本市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让多层次资本市场都能具备股权融资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沪深交易所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因此,要切实提高新三板、地方股交中心等市场融资能力,解决非上市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服务实体经济是主线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也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这内在地要求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李扬认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导向是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首要因素。“在具体的金融实践中,国家一切金融活动、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都以实体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诺落到实处。”李扬说,今后金融要坚持惠民导向,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陈雨露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核心使命。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套新的指标体系、核算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来说,也亟须有这样一个更加科学、清晰的指挥棒。”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银监局局长赖秀福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居民,也包括金融机构,都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在发展实体经济中创造价值和利润。金融业要做好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杠杆率稳住,把金融“过剩产能”去掉,把通道业务压降,把服务成本减少,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修复国内经济失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银监会对银行业市场进行了重点整治。不过,在治乱象和补短板等的过程中,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投入也没有因此停滞。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去年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了12.6%,达14万亿元。这一数字是在银行业资产只增长了8.7%的背景下发生的,银行业资产增长很少,但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很多,对小微企业、三农企业的贷款增长都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万亿元;对制造业的贷款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变成了正增长,对基础设施贷款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的贷款也增加了。

事实上,除了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支持举措,监管部门也应有一些差异化政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晓炼表示,管理部门特别是监管部门也应该实行一些差异化的政策,这样能够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把资源向国家政策倡导、需要支持的领域倾斜。“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差异化的一些事情,把最后一公里打通,这样具体的实践操作部门才能将政策体现到实处。”

标本兼治防风险

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郭树清表示,银行是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主战场,银监会将继续做好降杠杆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继续聚焦在影子银行方面,同业、理财、表外、交叉金融产品的风险还是我们的监管重点,要继续整治。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信托是一个薄弱环节,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年还要加大力度,继续整治。”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但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隐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表示,“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并存,如果掉以轻心、应对不力,就可能演变为重大风险。特别是一些跨市场、跨行业的创新业务,往往由于交易结构复杂、链条较长、信息不透明,且存在层层嵌套,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虚增,资金体内循环,一旦风险暴露,将跨市场、跨行业传递,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郑之杰认为,监管部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行穿透式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金融机构应当遵循监管要求,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摒弃追求短期利益和规模扩张的冲动,调整优化管理策略,以审慎的态度,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内控管理,确保业务合规。

另外,稳定的金融环境也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人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要坚持“三个并重”。坚持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坚持严格监管与补齐短板并重,坚持短期治标与长期治本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