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科技正颠覆金融业态

金融科技正颠覆金融业态

发布时间:2018-04-02 分类:趋势研究

如今,移动互联技术加上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正在形成新的生产力,也正在构建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折叠

“金融不再只是二维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折叠的三维空间。”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说。

支付市场通常是中心化的多节点结构,如今已被折叠。微信支付、支付宝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突破传统的支付模式,如今已实现千万级商户与十亿级消费者之间简单、安全、快速的直线链接。

信贷市场的传统模式属于平面延伸结构。信息不对称是常态,信用的建立必须经过可信任的中央节点,信用形成所需的周期长、成本高,信用可及的范围小。大数据应用在金融机构同小微企业、平民大众之间构建直接的信用链接,发展普惠金融,信贷资金流向位于实体经济底层的千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而且借贷利率可以接受,信贷风险可以控制,风险成本可以承受。

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的识别一直采用证件加密码的间接方式。最新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人脸+眼纹+声纹的人工智能身份识别不再需要“第三方介入”,而且准确率高达99.99%以上,超过人工识别的平均准确率。

李礼辉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了全新的信任纽带,经济主体、社会主体之间的平面空间被折叠了,弱信任变成可信任,长距离变成零距离。

与此同时,5G时代正在到来。据了解,2月25日,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夕,华为面向全球发布首款符合3GPP全球权威通信标准的华为5G商用芯片“5G01”和华为5G商用终端“5G-CPE”。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的5G标准,5G网络具有高速率、广联接、低时延三大特点,可实现高达20Gbps的峰值下行速率、每平方公里联接100万个设备和低至0.5ms的时延。基于5G网络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和物联网IoT应用将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链接数将达到1000亿。

“这意味着5G时代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将实现准实时链接,折叠后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趋近于零。5G时代的金融科技创新必将成为新的热点。”李礼辉说。

以流程再造为纽带的协同

“现行的金融业信息技术系统总体上属于平面交互结构,多年的运行实践一方面证明了大主机系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跨系统流程难以协调、难以优化的短板。”李礼辉认为,复杂的金融交易要求高效率的多方协同。例如,资产托管、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的最佳架构,应该是达成不同参与方实时共享共管的要求,达成高速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标准。

他认为,近期,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取得突破,利用区块链技术重构管理和服务流程,可以打造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

区块链开源技术平台应用于中小银行联合业务管理,可以实现合作银行所有交易信息的完整记录、同步更新和安全保护,交易过程和清算过程实时同步,大幅度提高资金结算清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支持监管机构作为观察节点,实现穿透式监管。

区块链开源技术平台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可以在生产商、销售商、金融机构、投资人等交易主体之间,实时传递数据加密的交易信息,提高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杜绝供应链融资常见的虚假贸易现象。

基于分布式账本平台建立的资产托管系统,实现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投资顾问、审计方等多方角色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多方实时共享和托管资产共同监督。能够免除传统技术架构下因参与方过多造成的重复信用校验的过程,缩短业务环节。

在这里,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构建了多维度直接交互架构,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的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目前已经达到的每秒上千笔的算力可以适应较多高复杂性金融交易场景需求,可以做到自定规则,协同治理,归并校验,避免重复,精简流程,共享信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表现出突出的技术优势。

李礼辉表示,以信任链接为纽带的折叠,以流程再造为纽带的协同,展示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态势,展示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呼唤更高效、更可靠的金融服务。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效率,决定银行对客户的议价地位和能力;服务流程的友好性和效率,决定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和粘性。中小银行应该选择合适的技术策略,支持银行的升值战略。

融合固本穿透是推进关键

李礼辉认为,新技术的融合,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以效率为中心重构金融服务流程,打造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融合,有可能提高信用评价、风险定价、投资决策、信贷决策的效率,创新智能风险管理、智能投资研究、智能投资顾问模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技术融合,有可能实现可预设、可认证、可监测、可追踪的点对点交易,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管控制节点,实现价值交换、契约执行、监管监督的同步处理,确保价值交换符合契约原则和法律规范,在保证交易品质的同时,提高监管效率。人工智能身份认证与区块链物权认证技术融合,有可能开发智能支付、智能交易、智能资产托管等系统,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

“推进技术、资本、数据、市场等资源的整合,以效益为中心重构商业合作模式,提高金融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李礼辉说。

例如,市场定位趋同但经营区域有别的中小银行,可以双向选择,组成金融科技联盟,抱团发展,联合投资金融科技研发单元,集中科技资源,统一研发,统一维护,共享成果,共担成本。

又如,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分享的原则,建立长期合作商业模式。科技企业负责某类金融产品及服务平台的研发、维护和升级,金融机构负责创新产品服务的销售和管理,双方按照约定条件和比例分享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的新增利润。

当然,金融科技归根到底是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金融科技创新当然要有突破天花板的勇气和智慧,要有能力开辟蓝海,创新产品和渠道,创新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李礼辉表示,任何金融创新也都必须固本守初。金融科技正在改变甚至颠覆金融的业态,但并不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一是价值融通,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二是信用创造,维护市场经济根基;三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既要内部控制又要外部监管。实践证明,金融科技推动创新和进步,也必然伴生风险和隐患。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规范有序。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保护投资者、存款人的根本利益,是成熟国家金融监管的底线,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小银行的科技创新之道应该是:勇于创新但固守金融的本源,敢于变革但不触碰金融安全的底线,善于构建捷径但不走旁门左道。

“科技创新让金融不再单纯,金融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对于折叠的金融业态,势必实施穿透式监管。”李礼辉认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方案已经确定,未来金融监管的大趋势,首先是穿透市场,也就是穿透线上线下、地上地下,穿透不同产品、不同渠道、不同机构,能够区分法人、区分产品、区分渠道、区分市场,形成一体化、多维度审慎监管体系。

其次是穿透国际。对于网络金融,势必加强国际监管协调,达成监管共识,建立国际监管统一标准,采取国际监管一致行动,联合研发可行的技术方案,有效管控资金在“链上地下”的跨国违法流动。

穿透式监管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金融监管的空白和缝隙,违规套利将越来越难以实现。“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既要更加注重穿透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也要主动适应监管大原则,形成合规竞争力。”李礼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