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传统银行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传统银行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发布时间:2018-04-04 分类:趋势研究

如果说ATM被淘汰是银行面临金融科技冲击的一个缩影,过去两年里银行加速“上云”、调整架构、布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他们向金融科技转型的前奏,那么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银行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金融科技变革。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消息吸引了很多人关注——国内多家开展ATM机相关业务的公司陆续发布了2017年业绩预告公告,这些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随着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逐步改变用户习惯,ATM这种传统的金融设备在市场中的需求逐步下降,银行减少投入甚至大量裁撤线下网点是近几年的趋势。相对应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多家银行在财报中强调自己的APP用户数大增、线上服务多元化、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投入。

银行曾经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显得相当狼狈,但是如今却正在成为金融科技最忠实的拥趸。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新兴的民营银行兴起、首家直销银行百信银行获批开业等,它们从开始就与传统银行的基因完全不同,更多将技术而非资本作为立命之本。

但是银行的金融科技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到底该从哪里入手、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面临着哪些挑战又潜在着怎样的风险,甚至传统银行与新兴的互联网银行之间会有怎样的不同的差别,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

传统银行上云

尽管一些传统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方面尝到了金融科技转型带来的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银行业在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甚至一些新兴银行的竞争中,仍然存在许多软肋和痛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顺利解决,传统银行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

比如,这些年来银行最受诟病的“速度”和“效率”问题。一方面是在产品体验上,银行线上产品的反应速度,与许多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一直没法相提并论;二是在市场创新方面,银行响应市场的速度也总是慢板拍,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余额宝上线之后,各家银行纷纷上线直销银行业务,看起来好像只晚了半年,其实相去甚远。

而这种“慢”、“跟不上节奏”从更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因为传统的银行架构无法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换言之,就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发展模式的不匹配。

大象转身总是艰难的,但是总要迈出第一步——从底层架构的转变和升级开始。因此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看到一个大趋势是传统银行“上云”,改变传统的开发、协作模式,向更轻、更快的互联网模式转型。

事实上,早在2016年7月,银监会发布“十三五”征求意见稿时就提出银行业应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新兴银行场景争夺战

相比于传统银行的“重”与“慢”,以及重构底层架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近几年崛起的一批新兴银行,无论是百信银行,又或者是网商、微众、新网等民营银行,从开始就非常接近金融科技形态,本身也都是架构在云上的银行。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银行也有摆脱不了的焦虑和痛点,比如缺乏场景和流量的支撑。由于资金成本、体量以及展业范围等限制,这些银行的主营业务大多是面向C端的借贷、理财等业务,这些业务本就竞争激烈,而且对于场景和流量有着高度依赖。

即便是背靠巨头,这些新兴银行们面临的市场环境也不容乐观。

“眼下,随便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都能够接入很多头部的线上流量,当我们看到一个服务的时候,下面有太多种选择。

确实,我们在聊消费金融公司的话题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线上流量掌握在巨头手中,如果单纯依靠合作,一是缺乏议价能力,因为合作方掌握着流量天花板,随着流量价格上升,盈利空间只会越来越薄;二是很难掌握主动权,即使合作早,也依然难以形成自己的壁垒。

因此对于这些新型银行们来说,看起来眼下在打一场景争夺战,但本质上比的是更深层次的能力:获取资金的能力、运营的能力、开放合作的能力。但是要建立起这些能力,不同银行选择的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

如果说ATM被淘汰是银行面临金融科技冲击的一个缩影,而过去两年里银行加速“上云”、调整架构、布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他们向金融科技转型的前奏,那么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银行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金融科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