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科技:开放的生态与实力的考量

金融科技:开放的生态与实力的考量

发布时间:2018-04-16 分类:趋势研究

海内外参展、参会,甚至是海外上市……在中国互金行业快速发展的近几年,国际舞台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展现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也体现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在开放共赢、共建良好金融生态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未来,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金融市场参与者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加开放且有竞争力的市场。对于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而言,需要认真思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否夯实以及国际化发展道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加坦荡长久。

首先,相斥还是共赢?这一思考是对国内与国际金融科技市场发展现状的基本认知。有人说,中国的市场规模更大,已经成为金融科技的领头羊。这只是一种观点,更多业内人士认为,不同的金融市场互相借鉴融合,创造共赢。

在中国,金融科技浪潮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金融服务中得以更快速发展、更广泛应用,金融服务生态的改变随之不断加深,中国创新开放的精神在金融科技发展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有金融科技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探索实践出在P2P、智能投顾、智能保险、大数据等领域的成功案例,而且还积极对外输出,将普惠金融带到世界更多地方。

其次,差距亦即机会?这一思考是在学习和吸取他方经验教训之后的反思。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金融科技市场发展至今,应该考虑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更大的力度,包括在全行业实现征信数据的集中、分享、交换的机制。此外,中国的大数据风控市场与美国仍有不小差距。

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大数据风控市场3家企业为主的总体产能已经突破了120亿美元,而我国则只有140亿元人民币,我国的征信人口基数是美国人口基数的4至5倍;在政策层面,美国3家征信公司都有详细的操作规则,我国现在更多只是在宏观政策层面。大数据征信和大数据风控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平台、算法体系、机器智能学习三个层面,中国相对成熟的是数据,差距最大的则是机器智能学习领域,比如智能化计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这都是未来大数据征信行业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但对行业从业者来说,差距也意味着机会。

较之美国,中国的金融科技监管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的金融科技监管需学习和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并推动科技在监管方面的运用,强化合作共同进步。

再次,颠覆还是融合?这一思考是在本土开放金融生态中对于自身定位的明晰。在同一金融生态中,既有大树,也有小草,定位不同,分工自然不同。但无论如何,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都不是颠覆,需要彼此赋能,才能有效合作、整合创新。

金融科技企业能做什么?近日,一些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金融科技企业表示,希望凭借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效率,并达到较高的风控水平,配合传统金融机构解决服务盲点。当前冠有金融科技之名的企业众多,有的侧重金融,通过挖掘各种不同场景,再借助科技力量使金融触达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人群,提高金融效率和可获得性;有的侧重技术,利用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在内的技术手段服务于各类金融客群,具有为金融业务提供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属性;还有的是为规避监管而披上了金融科技的“马甲”,这当然是要坚决摒弃的。

一旦与金融沾边,首先要坚守风险底线,并且将金融创新的益处落到服务实体经济、激活企业活力并最终改善民生方面。同时,金融科技企业要务实,下沉到更多细分场景,实现精细化服务,真正助力金融与实体的融合。

最后,如何融入开放且更具竞争力的市场?这一思考对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自身实力是一大考验。近年来,伴随着科技创新积累,一些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已将目标瞄准海外,对外输出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抑或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科技投资。但不得不说,“出海”、国际化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也不是漂洋过海开个会就能实现的。就拿海外上市来说,从目前已上市的几家互金公司的股价走势来看,市场似乎并不乐观。而这还仅仅是国际化的一个方面。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企业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与战略布局,更需要国际化人才来支撑。未来,金融科技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待挖,这需要相关企业具备充分的底蕴和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