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银行理财加速净值化,理财投资理念需转变
发布时间:2018-04-18 分类:行业资讯
备受关注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在经历5个月的征求意见后日前正式通过,这也意味着包括银行理财、基金、信托等百亿级别的资管市场将迎来一场变革。理财专家认为,未来极大可能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净值型产品,保本理财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理财产品开始发生变化
早在去年11月,央行等多部门发布了“资管新规”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开始频繁进入大众的视野,随之银行理财产品就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2017年全年,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从不到10家增长到近50家,其中仅12月当月发行银行数量猛增15家,相较11月环比增长45%。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迈入加速期。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存续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为1836款,而2016年和2017年这一数字分别增长至2417款和3053款。
“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兑付压力会逐渐累积银行投资风险,‘期限错配’、‘收益倒挂’等现象日趋严重。”一位理财专家表示,在负债成本与投资收益难以平衡的情况下,刚性兑付会让银行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投资标的,资产端可选投向减少,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突出,不仅产品收益下滑,吸引力下降,也让整个行业竞争从投资能力竞争转向了产品定价竞争,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银行发行净值型产品既能缓解自身投资风险,丰富产品线,同时,还能倒逼银行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
替代性产品悄然兴起
净值化趋势在所难免,但当前大众对保本理财的依赖性依然很高,在市场仍有需求的前提下,存款至资管之间的空白区域,必然需要新类型产品进行填补,结构化存款、大额存单等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便悄然兴起。
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末,境内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合计高达8.36万亿元,同比增长45.08%。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保本型理财产品仍不在少数,但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及大额存单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如一家股份制银行将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归于保本类,期限为38天、94天以及192天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05%、4.65%以及4.70%。
“结构性存款本质上还是存款,但其利息与挂钩标的物的收益表现相关,因而其利息是浮动的,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专家介绍说,由于结构性存款挂钩标的物较为广泛,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别于传统投资项目的机会,只要挂钩物市场表现稳定,则结构性存款可大概率为投资者提供超过定期存款的收益。“未来,在金融强监管和金融回归本源的要求下,结构性存款有很大概率会成为银行的‘揽储利器’。”
理财投资观念需要转变
“银行理财的主流用户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基本都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从目前市场来看,不少客户不仅不能承受本金亏损的情况,甚至对于收益波动也不太能接受。因此,净值型产品要广泛落地,从银行方面看,不仅需要在调整期内解决发行所面临的系统建设、估值方式等问题,最大的难题就是投资者教育,如何引导客户逐步适应收益趋于变动的净值型产品。
“面对净值化理财的发展趋势,投资者应挑选具有较好投资管理能力的银行发行和管理的产品。”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管理需求,选择风险等级和产品周期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求的产品,切勿被一时的高收益蒙蔽。此外,在购买净值型产品后,应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最大化收益的同时防范潜在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