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金融/ 央行: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宏观杠杆率将趋稳

央行: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宏观杠杆率将趋稳

发布时间:2018-05-12 分类:行业资讯

在一系列重拳整治金融风险和降杠杆的行动后,人民银行近日表示,推升宏观杠杆率的因素起了新变化,未来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趋稳。下一阶段的重点之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风险。

央行在5月11日晚间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之一是,要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风险,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稳妥处置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报告》指出,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委)的牵头抓总下,央行要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防风险的首要任务是稳住总体杠杆。《报告》表示,2017年,宏观杠杆率相较之前增速明显放缓。在2017之前的一段时间,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2012至2016年的四年中,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而2017年宏观杠杆率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至250.3%。其中,企业部门杠杆更是降出现2011年来首次下降,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报告》中题为“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新变化”的专栏分析,2017年宏观杠杆率趋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供给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稳重向好,有助于稳定债务率。第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果显现,货币信贷总体保持适度增长。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1%,增速较上年回落,为稳杠杆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央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低效融资需求受到明显遏制,委托贷款、表外融资等业务增速也明显放缓。最后,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等软约束主体债务增长受到遏制,国有企业债务增速放缓也有助于宏观杠杆率的稳定。

专栏指出,宏观杠杆率未来有望进一步趋稳,因为推升宏观杠杆率的因素开始出现变化。首先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则要求提高债务资金利用效率,这将有助于带动杠杆率下行。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货币化进程将趋于放缓,也会影响到杠杆率。第三是金融监管加强,对影子银行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有所抑制。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加之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深入实施等,都将有利于宏观杠杆率企稳甚至下降。

去杠杆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货币政策的紧密配合。《报告》表示,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一方面要掌控好流动性尺度;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变化,加强政策协调。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央行拟于 2019 年第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 5000 亿元以下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也纳入考核。

2018年一季度,央行已经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

《报告》显示,一季度,M2同比增长8.2%,较上年末高0.1个百分点,增速趋稳,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有效推进的结果,有利于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和减少资金内部嵌套循环,也有利于宏观上稳杠杆,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不过《报告》强调,由于M2 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都在下降,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应该更多转向利率等价格型指标。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利率传导效率有所提升。从2016年下半年的情况来看,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向债券利率、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好于预期,市场主体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尽管中国央行在几年前就已经解除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但利率双轨制依然存在。央行行长易纲在4月中旬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曾表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策略是将连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即存贷款方面的基准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统一。

《报告》指出,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除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两轨”并存,还有存款“搬家”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银行负债短期化、同业化,资金稳定性下降,成本上升。此外,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培育、利率调控体系建设、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培育等也有待进一步推进。

《报告》表示,要健全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Shibor 等基准利率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央银行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同时,加强对理财产品及其他影子银行的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统一监管标准,强化资本、流动性和其他审慎约束,消除定价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