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供应链金融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发布时间:2018-05-16 分类:趋势研究

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其中缘由毋庸赘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对于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来说,赊销已成为中小企业交易的主流方式。然而,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同时,作为供应链上的主要金融工具,如商业汇票、银行汇票,使用场景受限,转让难度大。资金的短缺又导致后续环节的停滞,甚至出现“断链”。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依然能为其分担资金风险;对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而言,则可以在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下,以较低的成本顺利地获取贷款额度;而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资金供应方,通过与核心大企业的合作,可以掌握供应链条上的完整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核心数据,从而把单个企业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供应链整体可控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复杂的融资模式,包含多个企业与机构的协作,主要包含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四个主体。

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以及物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

融资企业主要是指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资金融通。

第三方服务机构如评级机构就是对核心企业信用进行等级评定,并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同时,监督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从源头遏制了逾期、坏账现象的发生。

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供应链中能够提供放贷的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等。

供应链金融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不再单独考虑中小企业本身,而是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供应链参与成员进行构建。

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在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融资担保体系是指核心企业与债权人(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约定,当被担保人(上下游的融资企业)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约定债务时, 由核心企业承担约定的责任或履行债务。建立融资担保体系为上下游的融资企业提供资金保证,能解决企业信用弱、周转资金缺乏、应收账款回收慢等问题;能监督上下游的融资企业生产经营,帮助企业提高资信等级;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 调节社会资金配置。

建立核心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企业信用记录的缺失和对信用意识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融资企业的融资能力。为推动融资企业有效的信用评级,需建立适用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改善融资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同时也会扩大银行的业务、规避风险,更长远的意义是产业链蓬勃发展能带来社会稳定。由于融资的中小企业财务数据往往存在失真情况,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因此,在构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时, 选用与中小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核心企业作为信用评级的主体,从侧面反映融资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

建立融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设融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用资源的开放。由政府牵头对需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国税、地税、工商、质监以及核心企业等部门和单位要主动提供所掌握的中小企业信息,确保信息入库。

在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企业风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以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和还款来源。从法律权属上,应收账款权属于中小企业,当应收账款出现违约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拥有追索权,要求中小企业归还贷款。因此,中小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的恶化将会严重影响其还贷能力。

核心企业风险。核心企业作为应收账款的还款义务人,其综合实力尤其是偿债能力是偿还应收账款的有力保障。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反映在其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以及对整条供应链的驾驭能力。核心企业一旦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应收账款则无法收回。另外,还应关注核心企业历史信誉状况,这能够有效反应核心企业对自身债务偿付的态度。

供应链运营风险。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是否稳定和持久是影响供应链运营稳定的关键,这主要通过双方交易记录、合作时间以及产品依赖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价。例如,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密切程度越高,且供应链整体的市场竞争度越大,供应链的整体运营就越稳定,应收账款能够收回的可能性就大。

在此基础上,供应链中金融机构会面临来自多方的信用风险,而须采取相应的增信措施,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核心企业提供担保。通常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都是资质优良且信用评级较高,核心企业为贷款提供担保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整体存在的信用风险。

保险的运用。通过对抵押资产进行投保理赔,实现风险的有效转移,也能降低存在的信用风险。

信用评级机构的运用。通过评级机构利用其评级业务经验及专业的评级理论和方法,对供应链链条及链条上企业进行评级,充分披露整个链条及单个企业存在的信用风险,并通过评级报告形式展现,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供应链的稳定状况,出现不良变化时能及时控制风险。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政策风险隔离。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因此,供应链金融机构务必要具备政策风险的分析、预判和快速反应能力。

操作风险隔离。为了解决供应链中小成员的融资瓶颈,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自偿性的结构化操作模式设计,构筑了用于隔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这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严密性和操作制度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是否被有效屏蔽,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市场风险隔离。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的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大。

追求节约是供应链行业的工作核心,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然而,如何准确衡量供应成本节约是一道难题。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最大的成本就是支付给供应商的总货款。因此,供应链无疑代表了成本节约的一块“肥田”,大多数组织都指望从这块田地里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因此,在成本控制上,除常规手段外,还应该做到“三个关注”:

关注总体成本。节约举措的重点应放在总拥有成本上。供应成本节约的最大机会来自跨部门合作与协调。将重心从价格节约转移到整个公司节约的金额而不只是供应链节约的金额上。为此,必须表彰对重要供应链举措做出贡献的其他组织成员。

关注节约分类。节约的计算和分类方式需要细化,可将节约的来源归入四大类别:市场波动、常规的供应管理活动、跨部门举措以及成本控制或成本规避。

关注供应成本。将供应成本节约直接编入预算,并充分考虑所节约的供应成本自身的机会成本,并及时对预算加以合理调整。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利用自身信用、支付信用以及担保、回购等途径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但是,模式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吸引力有限。“促进上游企业的订单接收能力,促进下游企业的销售能力,形成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这种构思固然理想,但却很难真正落实。事实上,在现有模式下,核心企业在考虑需要签署货物回购协议,自行处理大批货物等风险和直接利益不足、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等因素后,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积极性并不乐观。考虑到这一原因,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依靠数据的处理分析去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从而弱化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依靠互联网,核心企业可以将交易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可以对数据实时分析,从而预测把控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 发现不良苗头便可即时乃至事前处理,从而使供应链金融模式得到很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