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趋势研究/金融科技时代,传统银行即将消失

金融科技时代,传统银行即将消失

发布时间:2018-05-23 分类:趋势研究

几年前,《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曾说:“传统银行20年内必将消失。”而比尔·盖茨20多年前就曾做出类似的断言。传统银行真的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消亡吗?近日,在2018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新传媒研讨班上,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1994年,比尔·盖茨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传统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原因是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银行必将和恐龙一样,难免消失的命运。
2014年,在谈及自己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时,西班牙最大的银行BBVA的全球执行董事长Francisco Gonzalez说:
“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银行,而是亚马逊和谷歌等科技公司。”
在中国,由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科技公司陆续介入金融业务,传统银行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是否会被科技公司颠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到金融和人性的本质。
银行:晴天借你雨伞的机构
有一个揶揄银行的段子是这样说的:
“所谓银行,就是晴天把雨伞借给你,雨天把雨伞收回去的机构。”
为什么银行要这样做?这和金融的本质及银行的性质有关。
什么是金融?
金融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让资金实现跨时间、跨空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有钱人和聪明人之间的跨期交易。有钱人是投资者,他们把今天的钱挪到未来去花,于是有了资本。聪明人是融资者,以企业家和创业者为主,他们有好的创业理念,但是没钱,所以把未来的钱借到今天来用。不过,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差,也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跨期交易的风险较大,如融资者最后无力或不愿偿还。这时候,就需要中介来发挥桥梁作用。
银行就是一个信用中介。即便投资者和融资者彼此不信任,只要两者信任银行,两者之间的投融资关系就能形成。投资者把钱交给银行,银行再把钱投给融资者。对融资者而言,这是一个间接融资的过程。
银行从投资者手中接过钱后投给谁?这涉及到风险的识别和定价。对银行而言,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称。钱投给优质的融资者,银行只能赚取一点利息;而投给不好的融资者,发生坏账风险,则连本金都收不回来。
所以,银行选择将钱贷给那些违约风险和贷款需求都较低的优质客户,如国企和央企,这些企业有政府提供隐形担保,发生坏账的风险较低。而那些真正需要钱的中小企业或个人,则很难贷到款。
中国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根据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间接融资占到了社会融资的80%以上。过去30年,依靠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但到了今天,间接融资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短板和缺点。究其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前,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很多公司的资产都是实打实的,可以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今天,中国的经济主要由服务和消费拉动。
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很多企业的资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导致向银行间接融资变得困难,只能直接融资。
银行的风险管控体系决定了其必须“下雨天把伞收走”,导致很多有资金需求的人被排除在其服务范围之外,这给金融科技公司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融科技优势众多
今天,大家触目所及的科技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些科技加上传统金融,就产生了许多金融科技商业模式,如移动支付、数字货币、智能投顾和机器人分析师等。金融科技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服务高效且成本低    互联网帮助大家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完成交易,提高了效率。同时,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分析可降低信息搜索和产品购买的成本。IBM的一项研究发现,一次普通的银行交易,如果在银行柜台做,平均成本是4美元。而通过手机银行,成本只有0.08美元。
2.让更多人享受金融服务    互联网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这使得金融科技公司能以更低的成本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中国很多家庭月净收入低于1万元,由于成本较高,银行不愿意服务这类客户。但是,金融科技公司能很好地满足这些人的金融需求。
以余额宝为例,其上线18天就吸引了250万客户,一年后客户超过1亿。这些银行不待见的、账户平均余额只有5000元的客户,在普惠金融中享受到了服务。
3.拥有还款人的海量行为数据    银行拥有借款者的一些数据如学历、社保、信用卡等,但缺乏借款者的行为数据,如网上消费习惯、社交圈子以及具体的地理位置等。而基于大数据分析,科技公司可从电商、游戏、社交、O2O等多个维度对借款者进行画像,识别风险,从而对风险定价。
4.服务定制化和场景化    工业化时代,产品主要是标准化生产。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公司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了可能;同时,服务场景化。不管你是在电商平台购物需要借钱,还是付房租需要贷款,在每个场景都能即时得到需要的服务。
5.金融服务去中介化    传统金融中介为市场提供金额匹配、期限匹配、风险匹配等服务,从中收取手续费,产生利差,获取利润。科技则使人们跳过中介直接完成交易,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产生金融脱媒现象。
6.推动精神创新    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思想革命,让其变得更加民主化和普惠化。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放低姿态,变得更加平民化。在金融民主的理念下,人们设计出更多更加简单、去中介化的金融产品,使得更多老百姓从中受惠。
金融科技替代传统银行为时尚早
正因为金融科技具有以上优点,很多人认为传统银行被取代是早晚的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判断金融科技能否取代传统银行,需要问四个问题:第一,金融科技是否比银行拥有更多有效信息?第二,它有没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第三,它对风险的识别是否更加有效?第四,它有没有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和银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掌握的用户数据更多。但是,其掌握的很多数据并不能帮助识别风险。原因在于信息越多,噪声越多,预测结果可能越不准;同时,要识别违约风险,只有被违约次数较多才能分析出,而这很可能导致公司破产。也就是说,金融科技公司并没有足量的有助于降低违约风险的数据。其次,互联网并没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反而降低了欺诈的门槛。每年因为欺诈而带来的损失中,只有3%是面对面欺诈所导致,而多达12%是由网络欺诈所产生的。
综上两点可看出,金融科技公司对风险的识别并不比银行高效,和银行相比,它面临着更大的违约风险。
由于面临的违约风险更大,所以金融科技公司风险定价较高,主要是为了弥补潜在的违约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
我们应该看到,传统金融机构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拥抱新科技。以美国银行为例,从上世纪50年代的信用卡,到60年代的ATM,70年代的POS机,80年代的家庭银行,90年代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信用打分模型,进入21世纪后的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它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中。    
虽然人们通过柜台网点办理交易的次数已经大幅减少,但更多是通过电子银行来办理了,而非扭头转向了金融科技公司。201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约为1,700万亿元,支付宝仅有8万亿元,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所以,金融科技公司取代传统银行尚无从谈起。
未来:从博弈到共融
什么才是金融业的未来?是那些切入金融市场的科技公司,还是积极拥抱新科技的传统金融机构?
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出现,只是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范围,并没有改变交易的本质。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各有优势。
金融科技公司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创新的基因和平台竞争的先发优势,拥有较多监管套利,以及较强的以低成本服务长尾市场的能力。和金融科技公司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拥有垄断性的线下能力、金融专业能力、强大的资金和实力雄厚的客户资源。它们的优势在于设计和销售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在于客户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两者不同的成本优势,决定了它们都拥有自己的领地,且存在各自清晰的边界。